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一改前两年华语影人只能“打酱油”的尴尬,阵容是近几年来最强大的一次,主竞赛单元有贾樟柯的《天注定》、一种关注单元有刘嘉玲、陈坤主演的《过界》、午夜展映单元有杜琪峰新片《盲探》。李安担任主竞赛单元评委、章子怡成为“一种关注”单元评委。有个领域实现华语势力“零的突破”则被大众忽视,在外围单元“国际影评人周”中的“France 4 Visionary Award”奖评审名单里,中国影评人magasa入选其中,这是世界大型电影节评审团第一次有中国影评人参与。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杨林
如何当选:法国电影联盟推荐
当今年4月19日人们正在热议戛纳主竞赛单元终于有华语片入围时,电影节外围单元之第52届“国际影评人周”也悄然公布了“France 4 Visionary Award”奖评审名单,一位中国影评人luo jin(骆晋)入选其中。由于只出现英文名和一张证件照,一开始国内影迷都不知他是谁。后经几位和骆晋熟悉的朋友爆料,影迷才知道Luo Jin就是近年来网络影评领域颇有口碑的magasa。从不在网络秀照片、出现真名的magasa就因为戛纳终被影迷看见其真面目。
虽然没有李安担任主竞赛、章子怡担任“一种关注”评审这么风光,但有中国影评人能参加戛纳电影节,也是值得书写的一笔。
华语电影要入围戛纳竞赛单元,只需将影片提交给组委会选片人,想入围竞赛单元和“一种关注”评审则需组委会邀请。作为外围单元的“国际影评人周”,magasa又是如何被挑选上的呢?事实上,评审路径并不算太复杂,首先通过推荐人向法国电影联盟(旨在向全世界推广法国电影的机构)推荐,该机构评估各国推荐来的影评人的评论水平、在本国电影评论界影响力等,最终选出4个国家的影评人,magasa作为中国代表被选中。
和普通网友预想的可能不一样,magasa既不是来自官方的文化机构,也并没有艺术院校背景,而是一位对电影有着浓厚兴趣,经常网络撰写电影评论、电影史研究文章的网友。“国际影评人周”对他的介绍是,撰写影评的自由撰稿人。今年32岁的magasa常居南京,是一位从事与文化相关的自由职业者,看电影是他诸多爱好之一,影评并不是他的主要为生手段。因为对于电影的专注和热爱,从2005年开始,magasa联合大旗虎皮、木卫二等人创立了电影群体博客“moviegoer”,凭借专业严肃的评论视角和深度活跃的讨论氛围,没过多久,moviegoer就成为了内地民间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博客。
此外magasa也是“迷影网”的主要撰稿人,此番前往戛纳担任“国际影评人周”的“France 4 Visionary Award”评审外,也会替该网站撰写影评和报道。在网络写影评这么多年,今年是magasa首次来到全世界最重要的电影文化活动,他表示能“见证世界级的电影节和世界级的影评人组织如何合作互动”是他此行的最大目的。
评审感受 在“圣殿”集体分享电影
和其他单元的评审类似,magasa和来自土耳其、巴西、法国的三位影评人以及评审负责人法国女导演米亚·汉森·洛夫每天观看一部竞赛单元长片,有选择地观看特别加映及短片,然后每两天评委有一个午餐会,讨论现阶段已放映的影片。来自世界各国“迷影人”在戛纳过着看电影、聊电影的生活,magasa觉得很享受,他告诉记者:“戛纳电影节特别注重仪式和规矩,也特别隆重,电影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真的就像皇帝一样。”
由于工作关系,这次在戛纳magasa看了很多国外年轻导演的作品,在他看来国外年轻人的表达更加自由,“让你感觉到电影是一种自由的媒体,他们仿佛不受限制地实践自己的想法。而中国的年轻创作者总感觉想法还比较单一,处女作拿出来很少有让人一震的感觉。”
戛纳电影节闭幕前,magasa所在的“France 4 Visionary Award”将“国际影评人周”长片最高奖给予了意大利导演Fabio Grassdonia和Antonio Piazza执导的影片《呼啸》(Salvo)。除了完成自己的评审工作,他也会评审撰写影评在自己的博客发表,相当于对该竞赛活动的宣传。当然在戛纳最重要的事还是看电影,magasa也会去其他单元观赏影片并撰写影评,事实上“国际影评人周”主办方也鼓励评审观看其他影片,而他身上戴着的影评人工作胸牌也让他看片有着很多便利。
在戛纳看电影,首先进入他印象的是主要放映竞赛片的卢米埃尔大厅,在他看来那就像是一座电影的圣殿,他相信每个导演都能在那里感受到人们对电影的热爱。此外戛纳的经典修复单元也给了他很多感动,他告诉记者:“这是戛纳的传统保留项目,修复水准越来越高,这对电影遗产的保护是意义重大的事情。我的感觉是国外观众对这个单元也非常热衷,经常挤到没位子,热度不下于竞赛片。而且很多观众年龄层次偏大,七老八十推轮椅进来的都有。虽然很多电影我看过很多遍碟,但集体分享的氛围和看碟是完全不一样的。”
■ 自述
彼此挑错,世界更美好
在很多人看来,magasa是影评人,为电影写评论的。但他更愿意称自己是“电影史研究者”。他自诩“有比较古怪的geek嗜好,像搜集癖或考据癖”,他经常会直接阅读英文电影书进行翻译,有时候也会在网络上为一些翻译著作挑错。magasa觉得自己也有挑错癖,“挑错不是坏事,也不是太难为情的事,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也犯很多错,如果大家都来彼此挑错,这个世界肯定比大家都不挑错来得更美好。”
关于阅读英文电影原著,他表示自己是乐在其中的,“我有兴趣了解关于电影的一切,而且我对原地踏步有种恐惧感,必须随时提醒自己要保持提升。”
从magasa很多发表在网络或平面媒体的影评文章,可以看出来他的文字可提供的影史背景较多,例如评价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胡佛传》,他会根据片中涉及的一些老电影和好莱坞老明星进行影史探微;评价国产片《西风烈》,他会将好莱坞、香港警匪片和西部片进行简单梳理;对《金陵十三钗》引发的发行方、院线分账问题,他可以将好莱坞历史上的历次发行、放映利益分配的变化进行介绍。此外,他的专题文章《析米高梅之败的一种历史视角》《好莱坞大亨与电影业早期工运史》也颇具学术意味。
与很多与电影营销有着说不清关系的国内影评人不同,长居南京的magasa始终与这个圈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几乎不会参加发行方举办的看片会,只会选择院线看片或者电影节,他只选择几家作为固定合作媒体。在迷影网的访谈中,对于中国电影magasa有这样一番说法:“我从来不觉得要对中国电影更亲近,要鼓励,要宽容,要带着责任感……never。我对不好的电影都难免刻薄,比如迈克尔·贝之流,只不过国产片我们谈论的机会更多。”
■ 名词解释
和导演双周类似,“国际影评人周”也属于戛纳电影节外围单元,并设立单独奖项,参加展映和竞赛的影片必须是导演执导的首部或第二部长片或短片。今年共有7部影片参与角逐该单元长片最高奖“金摄影机奖”,另有10部短片入围包括中国导演胡伟的《酥油灯》。
“国际影评人周”因独特的选片角度和多年的历史积淀,已成为戛纳电影节重要的电影交流活动。几乎每年都可以从“影评人周”诞生出重要作品,一些著名导演最早也从“国际影评人周”脱颖而出,譬如《末代皇帝》导演贝纳尔多·贝尔托鲁齐、《风吹麦浪》导演肯·洛奇、《新桥恋人》导演莱奥·卡拉克斯以及王家卫等。
戛纳电影节特别注重仪式和规矩,也特别隆重,电影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真的就像皇帝一样。
中国的年轻创作者总感觉想法还比较单一,处女作拿出来很少有让人一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