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柏林专电(记者文史哲商婧艾思奇)2月14日,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全部放映完毕。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对3部参与“逐熊”的中国影片赞誉有加,称其“体现了当今中国电影的新意,在电影节上受到观众和媒体的喜爱”。
在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部参赛片中,中国导演娄烨的《推拿》、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和宁浩的《无人区》占据3席,不容小觑。科斯里克说,这些电影“借传统的电影流派,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且具有独特的导演风格和制作方式,我很欣赏”。
作为主席,科斯里克对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具有最终决定权。他说他看中的电影“一定要有新意、有特点,不论是内容、形式或主题”。他以《推拿》为例:“这部电影就展现了一个很特别的世界,表现盲人的情感生活,这是我们一般人难以想象到的,电影表现得很好。”
除上述3部影片外,还有9部华语电影亮相电影节其他单元,电影节的一级赞助商中也有中国伙伴,用科斯里克的话说,“中国人已经和柏林电影节建立起了深厚的联系”。
除华语片之外,科斯里克认为青少年视角是今年参展影片内容上的亮点。他说:“随着金融危机逐渐平复,讲金融危机的电影少了,讲受到危机冲击的人的电影多了。世界上有约20亿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受金融危机影响尤其严重,这些都体现在电影里。”的确,在主竞赛单元中,就有5部影片关注孩子与青少年的处境与成长。
科斯里克说,电影市场也正从前几年的低迷中走出,“两三年前电影市场上的新作数量大幅减少,现在情况变了,有很多投资人愿意投资电影”。他认为,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合拍片,电影人“将在全世界寻找资金和合作伙伴”。
科斯里克自2001年起开始担任柏林电影节主席,回顾13年来的工作,他最为满意的是电影节观众数量大大增加,“我们增设了新生代、论坛、美食影院等许多电影节新板块,展开各种合作交流,吸引了大量普通观众和专业人士”。展望未来,科斯里克眼中最大的挑战来自网络,“不少人说网络电影将取代影院,但我相信柏林电影节不会因此终结,一群人一起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观赏电影的精神需求会继续存在”。
科斯里克说,在中国,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入电影院观看电影,“中国的电影市场非常繁荣”。对于中国电影能否在即将于15日举行的颁奖典礼上捧回憨态可掬的柏林“熊”,他说他和中国观众一样“非常期待”。
柏林电影节是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创办于1951年,素以“偏重文艺、关注现实、鼓励新锐”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