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情简介 |
|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为美国作家肯·克西于1962年发表的小说,作者以疯人院暗喻美国的社会体制,全文充满了浓烈的反体制提倡个人自由意味。
主人公迈克·墨菲为了逃避苦役而假扮成神经失常,可没想到却被送到一家精神病院进行观察。迈克·墨菲热爱自由不喜约束的天性使他既不能被外面世界所接纳,也无法被疯人院内的世界所接纳。他不像别的病人那样逆来顺受,不时的嘲讽护士长,提出各种要求,并且鼓励病人违反医院制度做一些不允许做的事情,这一切行为使精神病院有了一丝生气,却引起了护士长拉奇德强烈的不满。一次,护士长侮辱了一位病人,导致这个病人割腕自杀,迈克·墨菲大怒,与护士长扭打起来,这一举动进一步激怒了护士长,愤怒的护士长对迈克·墨菲下了毒手,对他做了切除脑白质的极刑,使迈克·墨菲变成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行尸走肉。曾与迈克·墨菲一同商讨过逃往自由之乡计划,他最好的朋友“酋长”不忍心让病人们看到他们心中自由代言人的下场,结束了迈克·墨菲的生命,然后砸开铁窗,逃离了这所疯人院……
|
|
|
影片幕后 |
|
导演米兰·昆德拉说:“当我们谈到自由的时候,有些人就会感到不舒服,他们会说: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当然,任何自由都要受到种种限制。但是没有哪一个进步的时代曾经为自己的发展规定过限度……只有在我们这里则不同,把维护禁区看作是比冲破禁区更大的美德。” ……
原著小说《飞越疯人院》发表在60年代,正是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二战结束后的东西方冷战、麦卡锡主义、马丁路德金倡导的黑人民权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美国卷入越战,相应的艺术领域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作家、诗人、歌
手纷纷借以文字、音乐来表达对60年代美国体制的失望和不满。荒谬的大时代成就了美国文学史上一批杰作:《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五号屠场》(库儿特·冯内古特)……
该片拍成电影后获得1975年奥斯卡奖的五项主要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像这样的绝对优势,自1934年度《一夜风流》以来尚属首次……
|
|
|
人物解析 |
|
护士长拉奇德
影片中的“反派”护士长拉奇德,在医院中是病人最直接的“统治者”,她管理和维护着医院的规章和秩序。表面上她不动声色,神情端庄威严,从未对病人发出来发自心底的微笑或悲伤。在她的眼中,管理的并不是一群人,而仅仅是被社会遗弃的“疯子”。她只需按照刻板的规章和时间表行事,从不考虑病人的内心感受,如果不服从她的管理,就会使用自己的权力和手段。
表面上看,拉奇德是一个恪尽职守的护士,医生眼中的优秀人员。但在病人眼里,她只是一个依靠恐惧、暴力和处罚来维护自己权威的恶魔。她忠实执行规则来要求病人,但这些规则并非由病人自己制订,也就是说她剥夺了病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个体自由,这种自由包括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她不但限制病人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而且还限定病人听的音乐看的电视等等。
拉奇德的行为隐喻太多,比如她每天定期召开的一个谈讨会,由病人交流病因,是否就是讽刺社会中大大小小所谓的“议会”和“代表会”?表面上是让人民(病人)行使当家做主之权力,实际上为纸上谈兵,没事吹吹。一旦涉及到修改规章问题(片中的修改日程表一段)惟恐危及自己的权力控制就大打官腔,横竖为难。
迈克·墨菲
迈克·墨菲他是一个不经意闯入疯人院的“正常人”,并不是疯人院内部所诞生一个反叛者。他所谓的反叛实际来自他自己的天性,并非刻意而为。
迈克·墨菲热爱自由不喜约束的天性使他既不能被外面世界所接纳,也无法被疯人院内的世界所接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