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民主化是对脱离群众的贵族文学的革命。“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实际上也是文学民主化的运动。刘半农先生是这一伟大文学运动中冲锋陷阵的急先锋。调查民歌即其重要一端。
踏雪迎春,首倡征集歌谣
1918年元月的一天,北大教授刘半农同国文系主任沈尹默在北河沿散步。刘半农想到古代民歌像诗经国风、乐府民歌中有许多好诗,民间流传的民歌中也有许多好文章,于是说道:“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
尹默说:“你这个意思很好,你去拟个办法,我们请蔡先生用北大的名义征集就是了。”
回去之后,刘半农就拟好了《北京大学征集歌谣简章》,然后请蔡元培校长看了一看,感到很好,立即批交文牍处印刷5000份,分寄各省官厅、学校。并且又在19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了蔡元培署名的“校长启事”并附简章。于是中国近代史上征集歌谣、研究民俗文学的运动,就这样开始了。北京大学就成了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发源地。
当时成立了北大歌谣征集处,由刘半农先生负责,直到两年之后他赴欧留学,才由周作人教授接管。在这两年之中,刘先生干了许多事情。就在登载北大征集歌谣简章的《新青年》4卷3号上,同时发表了刘半农威震文坛的雄文《答王敬轩书》,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象征意义的。这说明提倡白话文与征集歌谣,在当时都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必然会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而征集“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歌谣,其民主性当更强,此二者的先锋闯将不是别人,正是刘半农先生。
一石激起千重浪,校长启事与简章发表以后,很快收到许多歌谣,李大钊、胡适、徐宝璜、罗家伦、沈兼士等许多著名教授和学生们都记录了歌谣应征,于是从1918年5月20日开始,由刘半农先生主持,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开辟了一个“歌谣选”专栏,每天发表一首歌谣,并加上注解。到1919年5月22日为止,共发表歌谣148首,内有许多精彩之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最近我在编写《近代文学词典》民间文学部分时,从中选取了不少资料,感到特别好。许多现代流传的著名民歌那儿都有,歌体也很多,对探讨中国白话新诗的起源,当有更大的价值。
三次回乡,三次调查民歌
刘半农先生是中国首先创作地道的民歌体新诗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对民歌进行学术调查的先驱者。
1919年8月,刘先生回到江阴老家休假,专门把江阴西门外的一位民间说唱艺人请到家中,酒饭相敬,待若上宾,向他请教,从他口中记下了不少宝贵的歌谣等作品。北上途中,他乘舟从锡澄运河逆行,又记录了船夫们所歌唱的好几十首民歌,后来选辑成《江阴船歌》一册,发表在北大《歌谣》周刊24期上。
1925年,从欧洲留学归来不久,回到故乡后,刘半农又采录了民歌三四十首,内有长歌二首。1926年编之为《手攀杨柳望情哥词》,选入19首。
1933年7月,第三次回江阴老家,刘半农又记录了不少民歌。三次回乡,三次调查记录民歌,可见他对民歌是多么重视。
归绥之行,始终记录民歌
1934年刘半农先生赴西北调查,更用最新的科学方法记录当地歌谣土风。
6月19日,刘先生率助手白涤洲、沈仲章、周殿福一行四人前往包头进行方言调查,行前三弟北茂曾劝他慎行,因他心脏衰弱,恐不宜远行。他说:“平时实在没有工夫,现在正可利用假期去考察一下。”接着又说:“人生不过数十年,假使因循偷安,还能有什么成就呢?”
20日到达包头,停留五天,对八个点的方言进行了调查。他们到了乌拉特前旗,听到老乡们唱的爬山歌,非常感兴趣,作了录音。这里有条珊瑚河,山曲儿唱道:
一出大门爬沙坡,
泪蛋蛋流成珊瑚河。
在包头地区五天,刘半农用录音机收录了歌谣七筒。24日到达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停留七日,调查了武川等八个点的方言,并收录了民歌五筒。
有一天路过黄河边,刘半农先生看到河上满载的货船正逆流而上往宁夏去,拉纤的船夫们赤身露体,与逆流搏斗,声嘶力竭,惨不忍睹。船夫们悲壮的号子,声声打动诗人敏感的心弦。为了记录下这令人惊心动魄的民歌,他让助手沈仲章随船而行,进行记录,跟着他们达三日之久。
6月30日他们进入阴山,乘汽车去百灵庙,县长告诉他此处土匪猖獗,最好别去。刘先生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还是坚持前往。在百灵庙深入蒙古包做了许多调查。7月5日到大同,停二日,调查了雁北十三县的方言,并收录当地歌谣五筒。由于一路上工作特别劳累,7月7日到达张家口时,刘先生已开始发烧,但仍抱病给第一师范师生做了一小时的演讲。当时体温已升至38.5度,会后他坚持调查记录工作,直到实在支持不住了才回旅馆休息,体温上升至39.5度。当夜回京,被误诊为感冒,到14日才确诊为回归热,但已难以挽救,于下午二时病逝。
刘先生去绥远调查,在当地引起了很大震动。当时有个青年,看到刘半农先生记录民歌的报道,受到极大启发,他想:刘半农先生那样的大学者,从那么远来记录民歌,我们正在歌海之中,为什么不去记录呢?于是决心一辈子调查民歌,坚持深入群众进行记录,用20年时间记录了山曲几万首,后来出版了《爬山歌选》三大本。这位青年就是现任内蒙古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席韩燕如同志。以上关于刘半农先生在内蒙古调查的情况,许多是他亲口对我说的。
刘半农先生为什么要如此重视民歌调查呢?这是出于他对民歌高度艺术价值的深刻认识,他知道要写好白话新诗,一定要学习民歌自造新体。这正是他终生孜孜以求的。一部《瓦釜集》,全用江阴最流行的“四句头山歌”和方言来写作,句式长短参差,是一种“乱山歌”,生动活泼,在中国诗歌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誉为“在中国文学上用方言俚调作诗歌的第一人,同时也是第一个成功者。”从内容到形式,刘半农先生的诗都向民歌学习了许多东西,这正是他成功的秘诀所在吧!这体现了雅俗结合的艺术规律,世界上一切伟大的诗人都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如今我们要建设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新文艺,也正需要这种孜孜不倦的民主精神!段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