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1、短评
一场奢华至极的摇滚演出、一次天花乱坠的视听盛宴。Pink floyd把摇滚乐的艺术气质发挥到了极至。戏剧、音乐、政治、哲学在同一个舞台上交相辉映。处处闪动着人文主义的光辉。数千演员,数万观众……风云音乐将邀您一同见证这摇滚史堪称上前绝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登峰造极之作。
2、简介
Syd Barrett
吉他手兼主唱, 乐队的创始人,也是乐队初期的灵魂人物, 1968年离队。
Roger Waters
贝斯手兼主唱, 乐队全盛期的灵魂人物,后于1985年离队,随以个人身份进行发展,但不是很成功
David Gilmour
吉他手兼主唱, 于1968年加入乐队以接替离队的 Barrett 的位置,在 Waters 离队后成为乐队的新领袖。
Richard Wright
键盘手兼主唱,在80年代因乐队内部矛盾曾一度离队做个人发展,后又返回参加乐团的工作。
Nick Mason
鼓手。乐队内的老好人?乐队不同时期中唯一一个站满勤出满岗的成员。乐队
pink floyd成立于1966年,成名于1973年。其音乐有着诱人的迷幻气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现场演出更是独具一格,经常调动各种感官媒介协助表现音乐的主题,给观众最多元但又最含混的直觉感受。经典专集有《dark side of the moon》、《wall》等。
3、背景资料
The Wall的演唱会
1977年到1979年这段时间,Pink Floyd 团员一起工作的次数比以往少了许多,甚至也不热衷对外演出了。实际他们正为下一部宏伟作品做准备。到1979年12月,他们终于推出了继 Dark Side of The Moon 之后又一张令其傲视群芳,划时代的大作《The Wall》。这一预言式的宏大作品通过其反思而概括了从冷战阴影,教育危机,人性异化直至末日般恐怖的西方社会在那个时代的总特征。这套两张唱片的专辑不但是 Pink Floyd 表现其特有的黑色主题登峰造极之作,同时也是 Waters 耗尽大半年时间的呕心沥血之作,他不仅包办了所有歌词的写作而且完成了绝大部分的谱曲工作。据专辑制作人之一的 Bob Ezrin 透露:Waters 为了写这部巨作,整整填满了40页纸,就象是写书一般,其中的内容几乎就是他过去三十多年来经历的自传:在家庭中丧失亲情,学校教育又失败,情场上不得志,反观实际生活与现实社会无法衔接,甚至无法向整个社会妥协,于是便憎恨围绕在他身边的这道墙,他希望跨出这道墙。这张专辑获得了巨大成功。在 Billboard 专辑榜一上榜就名列第六,随即成为冠军,而且一举蝉联15周冠军,而单曲《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获得单曲排行榜的4周冠军,并且成为一张金唱片。该专辑也被评为该年度最佳唱片。至1997年,唱片的销量达到22白金(2200万张),成为仅次于 Dark Side 的作品;而他们所举行的一连串演唱会也为其推波助澜,成为全球性抢购热潮的原因之一。1980年的美国之行是其耗资百万美金以上的大制作,演唱的曲目仍以新作为主,他们在舞台上树起一道 35 英尺 X 210 英尺的巨大的墙作为标志,由其将乐队和观众隔开并在演出达到高潮时将其推倒。事实上能承受得起如此奢华演唱会的地方为数寥寥,也仅洛衫玑和纽约两地而已,因此他们的演出显得特别吸引人。虽然当时在黑市上的票价竟高达100美圆,但狂热的歌迷依旧蜂拥而至目睹他们的丰采。
由于这部专辑的主题内容值得一再探讨,于是由米高美公司出品,英国大导演 Alan Parker 执导,爱尔兰歌星 Bob Geldof 担任主角, 在1982年拍摄了一部影响深刻且引起广泛争议的同名探索电影《迷墙》(Pink Floyd The Wall),片中没有一句对白,完全以画面结合原唱片中的歌曲以阐述了 Waters 的创作概念,片中的插曲除新增一两首外绝大部分采用专辑上的歌曲组成,并根据剧情需要而将部分曲目的排列顺序进行了调整,也更改一些歌曲的歌词。《迷墙》这部电影以其前卫和充满争议性和原作一样影响了80年代初期的那代青年,从中反映出他们对现实不满,对未来怀有恐惧的颓废心态,同时其中的反战意识又得到了当时广大对越战强烈不满的人们的共鸣,并深深地植入人们的心中。至此,Pink Floyd 的事业发展达到了他们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