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手方阵
答辩观点:莎拉的声音独一无二
首席答辩人:赵传
莎拉-布莱曼的声音美到极点,根本不需要伴奏的任何修饰。这是我最欣赏莎拉-布莱曼的地方。还有就是她否定自己的勇气,以前她唱音乐剧而且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可是后来她毅然放弃音乐剧这块领地,而且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她的勇气是十分了不起的。
其他答辩人:
田震
圈内没有不知道莎拉-布莱曼的,不仅仅是因为她美妙的音色,更重要的是她的成功不得不对国内的音乐制作提出思考,声音和视觉的完美结合才是成功的必然。
李泉
莎拉的声音非常美,非常纯粹,唱片制作也非常精致。我没有完整听过她的唱片,但对一些曲目有深刻的印象,比如《Time to say goodbye》。她给流行音乐带来了很多创新的音乐理念。
杨坤
我喜欢《月光女神》,它所表达的东西很感性,温柔,听上去非常舒服,如果是晚上熄掉灯,一个人在黑暗中静悄悄地听,我感觉会非常好。
毛阿敏
刚看到《歌剧魅影》时,我就注意到她特别的音色和不同于其他音乐家的演绎方式,让她对作品的诠释非常到位。
歌唱家方阵
答辩观点:国内没有歌唱家可与她相提并论
首席答辩人:郑绪岚
如果你问我现在国内有没有歌唱家的水准可以和莎拉-布莱曼相提并论,我可得遗憾地告诉你,没有,况且文化背景、教育,还有地理区域都不相同,也没法比。
其他答辩人:
黄越峰
他们做音乐的制作手段和宣传手法实在太高明了,咱们国内现在具有像莎拉那样演唱水平的演员有的是,可是审美意识落后,没有人为他们度身定作,更谈不上什么包装,最多也只能吃吃人家的剩饭,走不出自己的路,所以根本就唱不出来。国内要想打造出像莎拉-布莱曼这样优秀的国际级音乐家,最迫切的需求是走制作人和经理人路线。象在音乐剧鼎盛时期,真正玩转百老汇的就是那一两个制作人,莎拉也是由韦伯一手打造出来的,所以说,不是咱们的演员水平次,而是没有人带他们,捧他们。
马梅
我一直都唱歌剧,但很少对着麦克风演唱,所以看到莎拉-布莱曼在《月光女神》专辑里戴着耳麦唱歌时,真的很佩服她这种尝试精神,她把美声和音乐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她之前肯定也有人这样做了,但莎拉-布莱蔓肯定是最完美的那一个。
演出制作人方阵
答辩观点:没办法效仿但可以学习的歌手
首席答辩人:甲丁(演出制作人、音乐人、导演)
我正式接触莎拉的作品,是从《伊甸园》开始:2000年年底,我做春节晚会的时候,舞蹈总监拿了一盘从大使馆借的录像带来看。看完之后的感觉就是,莎拉的演唱风格非常杂,跨界非常成功。其实当时是希望能从莎拉的录像带里学一些东西,为自己的演员所用,效仿莎拉。后来发现完全不行,国内根本没有一个像莎拉这样舞台经验丰富、个人魅力强烈的歌手。
其实国内很多歌手一直都在尝试跨界,比如李谷一、宋祖英等,虽然也取得一些成就,但我感觉始终没有做到多个领域的跨界,因为没有好的作品支持她们,没有媒体舆论的支持,还有歌手本身实力的问题。莎拉就是因为一直都有好的音乐作品在支撑她,顶级的音乐人、制作人在帮她,她才能始终处于人们的视线当中,一直很成功。她的演唱会能充分满足我们的两种感觉:视觉上,我们这些一直在制作演出的人,能偷点门道;听觉上,我们能受到强烈的听觉冲击,带给我们音乐上的思考。这样一位歌手的演唱会,其意义不仅在于听,更多在于学。国际一流的艺人来了,都会带来很多新的理念,我们就能学习好多东西。毕竟所谓音乐跟世界接轨需要载体和平台,她的演唱会就是这样学习的一个平台。
乐评人方阵
答辩观点:“跨界”是音乐的大方向
首席答辩人:金兆钧
其实跨界的音乐,国外很早就已经有了,中国的音乐人要赶快跟上潮流。
但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该合的没有合,该分的又不分,音乐的界限非常明确,比如音乐比赛的奖项设置,像莎拉这种人参加我们的比赛,你说她报民族组、美声组还是通俗组?要再细分界限、领域可以,但融合却是绝对不允许的。有强大的声音在反对融合,主要来自学院派和一些老艺术家。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人家的跨界已经做到很好,我们却还在讨论该不该。讨论的本质其实就是在讲我们的音乐是应该以艺术的美好为标准,还是以艺术的形式为标准?所以像莎拉这样的歌手来了,媒体不光要报道新闻,还应当引发一些这样的讨论。
亚洲流行乐今天一无所有。相对西方音乐,他们的东西我们都有,但我们的东西完全不在人家的唱片架上。我们没有能代表这个时代的音乐。虽然我们也不断有音乐送到国外去,但对人家而言,就像我们去新西兰看毛利人跳舞,当进博物馆了。造成这种情况,不是因为推广不够,而是没有好的作品、歌手。我们应当让英国人听我们的音乐,也像我们听披头士一样亲切。(本报记者 曾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