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火爆的尤小刚 第十章 “伊夫”成了一块品牌
没有一家响当当的报社招牌能证实我的身份,因此,就必须靠自己打出一块品牌。这块品牌应该包含公正、客观、诚恳、责任感、善解人意和敢于直言等等这些含金量。
尤小刚双拳抱紧:“拜托了!”
我的采访并非每次都最终见报,但我必须采访。
有一次,导演尤小刚已经分道扬镳的合作伙伴决定起诉他。原告、原告的律师、旁证和提供线索的人一齐找到我,可谓人赃俱全。我粗略翻看有关材料后,他们希望我尽快将其曝光。我的确认为如果我进行披露,肯定是一篇轰动的文章。但我明确答复原告方:我必须就此采访尤小刚,然后决定是否报道。
和尤小刚的认识是从香山开始的。那次我去采访《京都纪事》的演员们而不是剧组。在石兆琪和李强的协助下,我和李媛媛、刘威、陈燕民、姜黎黎、李岚、刘文治和王建国等一大批演员及编剧相继见面。最后,石兆琪建议我见见导演尤小刚。
我随他来到尤小刚的办公室,尤小刚正忙,似乎无暇、也无心接待。因为那时他接待的记者可能太多了,需要分清主次。尤小刚递过了两大本宣传材料,里边是各报刊介绍有关《京都纪事》的篇幅大小不等的文字。“你先看看,这里没有的你再问。”我信手浏览一遍,然后插空说道:“我想到翰英街现场看看。”
尤小刚说等我们先开完会,我领你去。很快主演和主创人员汇集到他的办公室,我起身欲离开,但尤小刚让我可旁听。除了李媛媛进门时开几句玩笑外,其他人基本很严肃,像讨论吸收新党员的发展会。
会后,尤小刚开车带我到翰英街。路很短,一脸严肃的尤小刚讲的话不多,我认定这是一个铁腕人物。
从那一排后来被媒体激烈抨击的广告街进去,我参观了所有建筑的内外部。尤小刚是一个雄心勃勃、极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人,尽管有些是遥远和不十分现实的,但通过他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现实的曙光。
最后,我被他引到拍摄现场。他让我随意选择位置和随意找演员采访,说罢便消失了。女演员姜黎黎和男演员赵小川出现在摄像机前,她们在正式开机前先演练一番。我很快看出,剧中赵小川演的角色是一个处于尴尬境地无可奈何的小人物。而让我更快发现的则是,现实中这位赵先生更为尴尬和无可奈何。
因为,不见其人已闻其声,我听到尤小刚通过电波在不断地大声训斥。赵小川点头称“是”,力图迅速纠正表演的偏差。但是事与愿违,尤小刚开始了咬牙切齿的怒骂!我万分惊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忙问周围人这是尤导演发出的叫骂吗?众人的表情与其说是平静,不如说是麻木,他们点点头表示肯定我的猜测。因为不是眼见为实,我依然将信将疑。正当有人给我指点迷津,告诉尤导演在摄影棚外的转播车时,尤导演已经箭步从车内冲了下来,一路继续骂着,径直地朝赵小川挺进……
我担心尤小刚会煽赵小川的耳光,但旁人劝我别杞人忧天,称“尤导不会的”。我战战兢兢地不敢上前劝阻,谢天谢地,“尤导”只是泰然自若地继续对赵先生大动肝火而根本没有动武之意。
显然,这样的场景,剧组工作人员早已习以为常、不足为怪。吃饭的时候,尤小刚请我与他同桌。在饭桌上我问谈笑风生的尤小刚为什么要对赵小川如此不留情面,他笑着讲:“我们是老朋友了,没关系,惯了。”
也许最关键的是“惯了”。我心里在判定。
第二次再去翰英街时,我见到尤小刚后问:“你还那么大脾气?”
尤小刚回答,有时真是迫不得已,处在一个领导的位置不可能总一副笑脸。我能理解,但还是开玩笑地说:“与其说你是导演,不如说你是暴君。”
尤小刚的事业在成长,通过《京都纪事》的实践检验,他更坚信了自己的思路和行为,他把目光放在更新、更远和更高的位置。
有一年,他的《都市放牛》因为收视率低下而在上海播映时严重受挫,被从黄金时间无情撤下。我为上海人视质量为生命的做法非常赞同,为此写一篇文章,为“电视台向低劣电视剧亮黄牌”叫好。
文章发表后,立即有人急忙打来电话给我擂鼓打气:“批的好!尤小刚这回恶心了。”我当即泼冷水道:“别瞎高兴,我要是真为了恶心他,就指名道姓地说《都市放牛》了。”尤小刚看了我的报道,但没有直接找我。据他手下的工作人员说尤小刚很纳闷:嗯?我怎么得罪了伊夫?
为了不因为我的文章使尤小刚这项宏伟、耗费了他多年心血的工程毁于一旦,我放弃了报道。
看完指控尤小刚的材料后,先将有关图片用快件发送给各报,答应当晚将文字稿件传真发送。然后开始找尤小刚,但是,找到尤小刚后,我不得不改变了初衷。那天我电话找他,要求即刻见面。他奇怪我突如其来的要求,问有什么急事?我告诉他“你出事了。”他没听清,以为是“我出事了。”忙急切地问“你又怎么了?谁又告你了?”我再说一遍后,他才明白,我简扼讲了情况后表示:必须尽快见你。
他很快驱车赶到我家附近的一个酒楼,那个几易店主、牌匾的偏僻酒楼,见证了许多娱乐圈的导演、演员、歌手及影视公司、音乐公司负责人与我的交往。但他们不曾想到:几天后闹得满城风雨的文章就是从他们酒楼出来后完成的。
照例是只要茶水、不点酒菜。相对而坐后,我没有让他看我掌握的文字材料,更没有说原告姓名。只是请他对起诉书草稿上所有指控做出解释。他当然很想得知到底是谁背后给他来一刀,但职业道德不允许我在私人关系上例外。
我一条一条地提出,他一次一次反驳。最后我问他:我将他的指控与你的反驳一起发表如何。他不同意,希望我不要报道。对这种“希望”,我听到的太多了!每次报道一个新闻事件前,都会听到这种“希望”。
但这一次,我退却了。因为他的那项宏伟事业正开始启动,如果我的文章一旦在全国各地发表,各地投资肯定会大受影响,几年的辛苦和心血就会付之东流。他说得很激动、诚恳,我被感染了。他再三表示:这项工程耗费了他多年心血,不该因为个人利益的得失而轻易夭折。
我沉吟片刻后语重地承诺:等那项工程完成,我再考虑吧。他双拳抱紧,感激地说:“拜托了!”
第二天,我对各报宣布:此稿流产。(伊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