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南方都市报》娱乐十年之“香港电影大逃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09:37 南方都市报
娱乐十年鉴进化论 冰河期 冰河期有奇特的生物地理分布现象:特大冰期可以影响到赤道地区,并使南、北半球的生物混交。 2004年12月,圣诞节档期没有港产片上映,媒体开始以“香港电影冰河期”为题,香港电影顿时以“猝死”姿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导演陈嘉上用唱国歌的声调喊出心声:“起来,演员同志们,香港电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我已厌倦了别人老是问:‘阁下是否要挑战好莱坞?’我真的觉得,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跟好莱坞的不一样,但却不比好莱坞差。”邵逸夫曾说。在大卫·波德威尔的《香港电影的秘密》,如此概括这一辉煌——“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20多年来,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 都成传奇了。所谓传奇,既因为它绚烂时让人不可逼视,也在于好景不常在,其辉煌难再复制。1990年代起,香港电影便开始陷入一片冰凉的低潮期。电影人、影迷、影史专家各有分析,却都“只谈病,不谈药”——大势已去,纵有灵丹妙药也难回春。 “一个僵尸片成功,他们就拍100部僵尸片,一个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观众进去一看就是这样,都看腻了。”成龙(blog)2005年在北大演讲时说,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跟风模仿之作严重败坏观众胃口,也让电影类型必然走向死亡之路。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一贯“愤世嫉俗”的演员黄秋生早在10年前就嗅到香港电影的死亡气息。“根本没人听,还有人说我,‘你为什么要说我们不好’,‘乱讲话’、‘神经病’,什么帽子都有。”他告诉记者,之所以没落至今天这步田地,全因香港人太“懒”,不懂思变,即使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外敌伺机兴师。 1990年代中期的情形是,港产片大量减产,卖座普遍低迷,票房连续下挫,韩国等地外埠片商对港片采取抵制及压价措施,导致卖埠价钱直线降低。西片逐步抬头,一部《侏罗纪公园》势若破竹席卷全球,美国电影重夺香港电影市场。1997年后盗版猖獗,更如雪上加霜。加之吴宇森、袁和平、林岭东、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人才外流,令香港电影元气(blog)大伤。 呼啦啦似大厦倾。2004年12月,圣诞节档期没有港产片上映(《如果·爱》属于合拍片),媒体开始以“香港电影冰河期”为题,香港电影顿时以“猝死”姿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附送词汇是“零票房、创新低、千疮百孔、积弱多年、危急时刻、挽救方案、救亡运动”。导演陈嘉上用唱国歌的声调喊出心声:“起来,演员同志们,香港电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以成龙、曾志伟、林小明、施南生等人组成的“紧急应变小组”,在位于香港新界寰宇影视公司18楼的办公室里成立,呼吁政府伸手帮助影业逃出生天的问题,呼吁个别高片酬的演员主动降低片酬。 深陷泥沼,积重难返。虽然2002年横空出世的《无间道》票房口碑双收,成为救市之作,但一己之力岂能力挽狂澜。2006年刘伟强奉献《伤城》时,讲的仍是“这是一座受伤的城”——“萌发故事创意的时候正是2003年香港电影最难的时候。很多人都在伤心过后寻求复原的方法……有了伤心的人才会有伤心的城市。” 有些人誓要与这座“伤城”同进同退,不离不弃。2004年岁末,周星驰《功夫》被称作是“最后一把火点亮了香港影坛寒冷的夜空”。“冰河时代”扛旗人物杜琪峰早在1997年成立了“银河映像”,也为迷茫的香港影坛吹入清风,且坚持己见,以惊人创造力和热情打造一系列“香港制造”。 有些人则探首北望,寻找合作契机。自内地改革开放之后的数次港人北上热潮之中,不乏影人踪迹。2006年底举办的“80-90年代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回顾展”中,集中展出了《霸王别姬》、《新龙门客栈》、《阳光灿烂的日子》、《大话西游》等合拍电影佳作。但九七之后,“尽管内地制定了诸多优惠鼓励政策,相应的审查尺度却愈来愈严格,令港方大为头疼。”影评人魏君子(blog)(blog)评述此时的合拍片。2005年,杜琪峰电影《黑社会》为了通过电影局审查,更名为《龙城岁月》。影片更做了大幅修改和删减,砍掉10分钟暴力内容。 合拍片才是发展路向!但香港影协理事长洪祖星则对媒体表示,制作合拍片存在一定技术困难,如文化差异以及要配合国家政策等,“这些政策相信难以改变,故此希望内地电影也推行三级制,让一些暴力和恐怖片可以在内地上映,变相放宽剧本限制。” “人在风暴中,无奈地打转,如像风沙,倦也须兜转。全为贪顺风,没作主挑选。如今逆风,豪迈地奔远,重拾心内真,撞碎风千串。”当年林振强、罗大佑为发哥写的一首《飞沙风中转》即是讲述港人见惯的“顺流逆流”。资深影人陈柏生说,“如何与内地合作,但仍可保留港片一贯特色,倒是香港电影工作者要探讨的重要的课题。”香港电影如何救亡图存,答案也在风中飘。■徐词 【哀叹】 起来,演员同志们,香港电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陈嘉上2004年12月 把一个戏硬邦邦地剪到适合内地为止,合拍片就成了不伦不类的电影。——陈可辛2005年1月 现在非法电影下载,每年会让电影业失去近半票房,即近4亿港元。——香港影业协会总干事从运滋2005年1月 港产片要到内地放,的确要符合内地的规矩,而内地一向以来在电影审查上比较严格,不是每个香港公司都能了解的。——银都机构林炳坤2005年1月 香港好像慢慢像台湾那样没有了电影,我们求生存的方法就是搞好合拍片。但拍合拍片后,内地在题材上有种种限制,不可以拍鬼、不可以讲政治,不可以讲很多其他的东西。当一套电影没了这些元素之后,还叫什么电影呢?——星皓公司唐文康2005年1月 或许某些导演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某一些演员也能继续生存下去。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整个香港电影圈有希望。——黄秋生2006年4月 香港不可能只剩下大投资的电影。——周星驰2005年3月 【自救】 2003年12月9日,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曾志伟敦促香港特区政府把“点对点下载”刑事化,但政府最终因为现有法律无法将点对点下载视为传统盗版行为,所以无法制裁,也没有将BT列入咨询范围。 2004年1月1日,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正式实行,指引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自此,香港电影人开始踊跃与内地合作拍电影,在内地设立长期工作室。 【困难】 CEPA实行前,香港电影人已经开始北上内地寻求合作机会和市场空间。但由于内地审查制度和文化背景与香港有较大差异,香港影人在北上过程中遇到不少他们从未遭遇过的难题。2004年两地合拍电影有32部,比2003年只多了6部。到了2005年,在合拍片里基本上看不到喜剧和黑帮题材的动作片。到了2006年,合拍片的数字下降到18部。 删改 2003年秋,杜琪峰导演的《大只佬》在内地上映,改名为《大块头有大智慧》,并对影片有关禅学、因果轮回的主题进行修改,改成一个符合内地审查制度的较为纯粹的侦探故事。 2004年2月18日,王晶冲着美国系列剧炮制出的《性感都市》,改名为《求爱上上签》在内地上映。内地版本被删减成人笑话和性爱描述,一个火辣题材变得寡淡无味。 2004年3月26日,在香港被定为三级片的《豪情》,改名《天罗地网》,删掉所有全裸画面、性爱镜头和粗口对白,并修改剧情之后,在内地上映,票房口碑冷淡。 2004年5月20日,香港尔冬升(blog)导演的《旺角黑夜》经过轻微修改在内地上映。在香港获得赞誉一片,但在内地却反应平平。 2005年8月,香港新晋导演黄精甫的《阿嫂传奇》在经历与《江湖》类似的风波后终于在内地上映。色调明亮的“黑帮片”《江湖》在香港和内地均票房惨淡。 2005年10月20日,在香港被列为暴力三级片的《黑社会》,在内地上映的版本定名为《龙城岁月》。在香港票房获得过千万的好成绩,而内地则刚好收回宣传和拷贝费。 枪毙 2004年4月,黄精甫导演的《江湖》,通篇用灰暗的色调讲述黑帮仇杀,最后双方厮杀伤亡惨重,被上级部门从“合拍片”改成“协拍片”,未能在内地上映。 【希望】 当大家叹息“香港电影已死”、众多电影人在探索“北上”道路过程中接连跌倒的时候,还是有那么几位香港影人,继续为香港电影带来希望。 杜琪峰在《龙凤斗》、《大只佬》之后,杜琪峰一条心思搞个人风格的黑帮片:《黑社会》第一集与第二集、《放·逐》、以及还在制作中的《文雀》。两集《黑社会》和《放·逐》都没有获准在内地上映,但均被邀请参展国外大型影战展,在香港票房均属良好水平。 周星驰2004年12月,香港电影一片愁云惨雾,周星驰自导自演的《功夫》创下香港本土电影最高票房,同时在内地票房过亿,被称为当时电影市道的救市主。 刘伟强组合2002-2003年三部《无间道》,被称为当时香港电影的“奇迹”,引进内地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其后刘伟强、麦兆辉和庄文强“铁三角”瞄准大市场,炮制出《头文字D》和《伤城》,均属于票房和口碑双赢的作品。 十年香港电影产量 根据香港资料馆统计,每年在香港上映的港产片数量(包含合拍片) 1997年186部 1998年85部 1999年169部 2000年144部 2001年119部 2002年91部 2003年77部 2004年63部 2005年57部 2006年52部 图: ▲《江湖》,第一部被“枪毙”的合拍片。 《大只佬》,内地上演版本几乎面目全非。 《功夫》,香港与内地均赚尽票房与口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