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许鞍华的电影世界之故事:追寻失落的家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4日19:23 新浪娱乐
许鞍华 故事:追寻失落的家园 作者论是20世纪电影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先是五十年代中期弗朗索瓦·特吕弗在《法国电影的一些倾向》中提倡“作者论”,认为一部电影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而非编剧,在一系列作品中坚持题材和风格的一贯特征的导演,即是自己作品的作者。作者论在当时得到不少影评人的支持,甚至衍生出“结构作者论”这种亚作者论(“在作者-导演的作品体系中存在一个潜在的、对其表面题材和处理手法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使该作者表现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特征;批评家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叙事结构和视觉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核心”)。而对于导演许鞍华来说,尽管她导演过剧情片、惊悚片、武侠片、警匪片、动作片等各种类型片,但她在作品中往往贯穿着漂泊、寻找的母题,而也可以说是香港电影导演中的“作者导演”。 因为香港本身在七八十年代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很多电影作品里都夹杂着无根的漂泊感,如当时最为主流的类型片——武侠片,几乎都是以四处漂泊的游侠作为主角,特别是在张彻、楚原等知名导演的作品里。许鞍华的电影也是充满着漂泊感,《倾城之恋》(blog)里白流苏大叫着“这个家不能留了”然后跟着范柳原来到了香港,在炮火的离乱里却也成全了他们俩的“倾城之恋”;《胡越的故事》与《投奔怒海》都是与越南难民有关,前者的镜头里一次次的围绕着主角在海上如浮萍一般的漂泊所展开,后者结束于茫茫海上的漂泊镜头——即使他们不会在海上被乱枪杀死,他们的明天,又会在哪里呢?刚在今年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中大赢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故事本身也充满着漂泊感——出身于上海的姨妈为了响应当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到辽宁鞍山插户,并在当地结婚生子,后来义无反顾的返城,却一次次的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迷失着自己的方向,最终又返回了鞍山,无奈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九十年代初许鞍华还导演了一部自传式作品《客途秋恨》,便是演绎了母女情感的漂泊、流放以及找寻史。 而这种无根的漂泊感,还常常通过失去母亲这种方式来展示,既包括象征意义上的母亲的缺席也包括母亲的去世。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到母亲的床前哭诉家人的冷嘲热讽,想得到安慰时却发现母亲已经离开;《女人四十》中随着深深了解人情世故的祖母的逝世而儿媳妇与公公等人的生活悄悄发生了变化;甚至在《疯劫》中,新生儿子的诞生是伴随着母亲的死亡…… 既然是漂泊,是失落,那么,寻找也就自然的成为了许鞍华电影作品中的另一个母题。在《疯劫》里,是通过护士的眼光寻找一宗凶杀案的真相,《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是寻找明天生活的出路,《极道追踪》穿插着不断寻找失散的妻子的情节,《玉观音()》中是几个人物的不断寻找迷失的自我……1999年许鞍华导演的《千言万语》将这种迷失与寻找的母题发挥到了极致,影片的故事主线是苏凤从失忆到逐渐恢复的过程,以倒叙的手法勾勒出一段段香港的历史——影片的最后一部分也直接以“不会忘记”命名,如此的强化了对那段失落的日子的记忆。 分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重逢,失落,则是为了更好的寻找与记忆!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许鞍华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