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
中国经济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只有科学技术、文化价值观也走在前面,中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国家民族的强盛需要有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持。陈战国认为,儒家应该承担起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要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过去成就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现在和将来也还会使我们的民族重新崛起。
受访者简介 陈战国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三智道商国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特色就是以中国文化为内在精神”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关于国学,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视、文学作品也出现了一股热潮,这是否意味着国学、尤其是儒学被重新重视起来?
陈战国:大多数中国学者重新接受儒学是这一二十年的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社会比较稳定,中国人又恢复了自信,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成分,并不都是糟粕。尤其是现在整个人类碰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借鉴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智慧才能更好地解决。先秦时期,天下分裂为一个一个独立的国家,诸子百家孜孜以求的是怎么使天下重新统一,怎么使天下恢复安定的局面。那时的天下对我们来说就是“世界”,那些思索和追求实际上是一种世界哲学、世界文化,不是单纯为了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世界”的问题,这些智慧完全可以借用到现在的国际关系中来。
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有何不同?对中国人的意义又是什么?
陈战国:过去我们羡慕西方,要向西方学习,主要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使中国富强起来。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我们已经有能力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现在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诸如人与自然、国与国、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还有人类的生存方式问题等等,西方哲学在这些方面比较薄弱。面临这些新问题,人们发现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优秀成分值得借鉴。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就是来源于儒家思想。
儒家认为天、地、人“三才”各有各的地位、功能和职责,三者是可以并列的。人的责任是帮助天地化育万物,而不是与自然作对,不是按照人的意志改变自然。按照大自然的规律辅助和促成万物的生长变化,这是人的责任。中国人主张顺应自然,尤其儒家,认为应该积极地帮助自然的顺利运行。
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只考虑国家的强大,现代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儒家的民为邦本、藏富于民这些思想对我们社会的进步也有积极意义。中国文化与西方不一样,我想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要以中国文化为内在精神。
中国是一个非宗教国家,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信仰宗教,但是中国人同样需要精神上的依托。儒家给我们提供了价值之源,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人生之路,为我们指出了人生的归宿。《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中国人不是为了进入天堂而努力,也不是“向死亡存在”,而是向“仁”存在。成为“仁人”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人终生都要向这个目标前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家的这种思想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
“孔子思想是有生命的、不断发展的”
最近西方热炒中国2049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49年正好也是孔子诞辰2600年,您认为儒家思想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陈战国:对于这种“捧杀”要理智、冷静地对待。我们不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也不自卑。重要的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才能为人类多做一些贡献。我们的现代化起步晚,虽然经济发展了,成为制造业大国了,但科学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只有在科学技术、在文化上也走在前面,中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使我们有了开阔的心胸和眼界,中国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关系的时候,很宽厚、温和、包容,不斤斤计较。从历史角度讲,我们过去是世界上非常先进的国家,将来我们还会更先进,但是我们不会是一个行“霸道”的国家。儒家主张“王道”,反对以力服人,主张以德服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要在治理好自己国家的同时去帮助其他国家共同发展。
中国人宽和、平易、有同情心的特点是否与儒家“仁”的思想密切相关?
陈战国:儒家思想里有一种“类意识”。“仁”就是一种人的“类意识”。人类离不开一个一个的个人,但是任何个人必须在人类中、社会中才能生存。人是个人和“类”的融合体,中国人很早就有了这种“类意识”,就是以人类为自己的大生命,知道只有人类能够存在、发展,个人才能存在和发展,这就是“仁”。把别人看得跟自己一样,对人有一种爱的情感,乃至把天下、国家看成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大生命,去爱整个人类,爱天地万物,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是儒家的精神。我觉得这种精神不亚于任何一种宗教,是非常开阔,能够包容一切的,一点都不狭隘。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思想有很强的现实性,能够落实到现实的社会、人生、国际关系中去,不像宗教那样玄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您认为现在常说的儒家精神可以等同于孔子精神吗?
陈战国:我认为可以。儒家思想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但始终都没有离开过孔子。离开了孔子就成了无源之水,就很难说有多少价值,毕竟还是有根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虽然孔子留下的著述不多,但涉及面非常广,后人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孔子思想的不同方面不断地进行发挥。比如汉代董仲舒出于“大一统”的需要解释《春秋》,宋明儒者为了“辟佛老”而构建道学,康有为为了推行戊戌变法写《孔子改制考》,这些都是从孔子出发而又把孔子思想向前推进。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域,但他们的思想都是从孔子而来,把孔子思想中的某一点放大了。未来同样如此,孔子有很多话都可以发挥,这说明孔子思想是有生命力的,是不断发展的。儒家文化就像一条长河,有根、有源,不停地流动,是一个有生命的思想体系。
被“世俗化”的孔子
鲁国曲阜,67岁的陬邑大夫叔梁纥与少妻颜徴喜得贵子,圣人孔子诞生!年轻时的孔子天资聪颖,诗书礼乐,无不通达。仕途不得志、理政报国不成,设杏坛首开私学,有教无类……孔子远行,赴千里之遥洛邑,问礼老子。在洛水之滨,进行了一次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哲学交锋。 齐鲁两国国君夹谷会盟,孔子剑阻齐兵、周礼作器,终化险为夷。之后,孔子威望如日中天,司职大司寇,主理鲁国国政……孔子弃官离鲁,周游列国。首赴卫国,受到卫灵公盛大礼遇,卫灵公夫人南子有淫乱之名,偏偏非要见孔子,孔子只好前往见南子……14年颠沛流离、年近七旬,回归鲁国,退而修诗书。杏坛重开,广授弟子。弟子3000、72贤,桃李满天下,后人尊万世师表。
孔子题材的影视剧陆续火爆登场,1.8万字的《论语》,被解读后成了发行量500万册的《〈论语〉心得》,学术界有关孔子的口舌之争时常出现,甚至就连搭上孔子的学者也会如“超女快男”般蹿红。几年时间,孔子的热度,从荧屏烧到出版业,现在又烧上了大银幕。孔子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中,这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不过,在孔子热中重新回归的孔子究竟在人们的心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学者眼中的孔子
关键词:学术楷模、标本、模范
“欧洲从希腊时就关注认识宇宙万物的问题,而中国人关注的则是生活本身。孔子学问的基本点就是讲人生的道理、讲生活。” ——梁漱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