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青年时报:《色,戒》为什么这样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09:19 青年时报
作者:郭之纯 《色·戒》来了。 即便来到大陆的这部影片已有些残缺不全,却并不妨碍其发挥出巨大的魅惑煽动力——这部电影,创造了电影史上亘古未有的评论纪录:数量最多,方式最多,角度最全。据统计,仅在中国就有数百万篇成文的评论文章(听歌),除此外还有数不清的网络板砖、电视辩论、口头评析等;而且,如同一股无坚不摧无所不包的文化龙卷风,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论还远远超出了娱乐、越过了文化,而旁涉到政治、历史、人性等许许多多的范畴。循着这种势头,也许用不了多久,与“红学”相仿的一门“色戒学”就要出现。由是,从娱乐文化角度看本来一多半时间都乏善可陈的2007年,反倒陡然间变得特别不寻常。 人们的热情究竟从何而来?人们又在争论些什么呢? 全面看来,人们之所以纷纷热衷于讨论《色·戒》,李安的名气、选题的另类、镜头的挑战性等是原因的一方面;这个时代的文化久已充满焦躁,到《色·戒》出现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出口,又是一方面。 从前者说,无论《色·戒》从艺术层面看是否完美或者说成功,都不能不承认,李安的这个选题角度甚是丰富,其中的意旨表达也很是大胆。在题材方面,《色·戒》将乱世阴谋、色诱虐恋、本能之惑、孽情之痛、忠奸之争、大义之辩、奢华之诱……随便拿出其中的一种便可以大做文章的猛料放在一起猛火爆炒,这自然非常容易“出味”;从意旨角度,该电影更是堪称冒险———譬如对女性,真是可以通过性或者虐恋的方式而征服吗?大义之事的成败,果真也会系于情欲的吗?反正在李安处心积虑的镜头安排下,王佳芝便是这样被易某征服;更要命的是锄奸大业也因此而告吹,诸多爱国青年因此而葬送了性命。这样的一种结论安排,无论现实性几许可能性几何,引起争议都是必然的。 或许正因其情节中的这种逻辑链条太脆弱,才有人从这部电影中挖掘出不少微言大义,如有称“李安在重塑历史”、或“《色·戒》为汉奸整容”、又或“抹杀了爱国主义”。客观说,这种解读也许有强作解语之嫌,因为李安并未篡改历史的残酷,而且也充分表现了汉奸的恐惧、阴鸷、狠毒等特征———换言之,其并未“为汉奸整容”。而且,如果非要向“爱国主义”上靠,王佳芝们的失败,或许恰恰隐喻出李安对这种幼稚爱国主义的批评。是啊,以色诱的方式爱国,这岂不是很荒唐的吗? 从后者看,《色·戒》似是对当下时代文化精神的一次突如其来的验证。就如同火山喷发、山洪渲泻都自有其必然的内在原因一样,之所以能够围绕一部电影便发生如此热闹的局面并不偶然,这与娱乐文化正在日益彰显的危机有关,是中国娱乐文化生态中多年来所蕴蓄的冲突和矛盾的一次总释放。众所周知(blog),当前中国的影视市场上相当多的作品可谓要文化没文化,要智慧没智慧,要票房没票房,要美誉没美誉。而且这类作品是如此之多,使人们简直有防不胜防、躲无可躲之感。整体如此不堪,曾被人们寄寓很多期望的名导演也是如此,多少年来,大陆的电影名导们虽然个个自命不凡,却连一部像样的影片也没能拍出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听歌)……闹哄哄你方拍罢我登场,但从《英雄》、《无极》(blog)、《夜宴》到《满城尽带黄金甲(blog)》等,虽然投入越来越大,炒作越来越凶,电影本身却离经典越来越远,许多作品往往只适合于“恶搞”,鲜有深入讨论的价值。 这种局面,使人们倍感郁闷,累积了太多的焦躁情绪。人们急于寻找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在此意义上,李安是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导演,《色·戒》讲述的是典型中国故事,梁朝伟(听歌)等演员又均是典型的黑头发黄皮肤,而且电影本身又直接涉及到不同国家地区对影视作品管制标准的冲突……如此,自然使这部电影具有了某种参照物乃至标杆的意义。所以,在当下很多人之所以持续不断地讨论《色·戒》,有许多其实意不在这部电影本身,而是要对时下的娱乐文化进行追问、重估、颠覆和启蒙。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