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京报:《长江7号》赤子之心多年如一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1日09:15 新京报
作者:表江 元旦贺岁档的两部大片之后,春节又迎来了两部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长江7号》和《大灌篮》。与前两部大片反英雄主义路线不同的是,这是两部商业血脉比较纯正的贺岁电影,两部电影讲的其实都是小人物的信念与坚持,拥有看似不可实现的梦想,与观众心理上契合度无疑远远高于《集结号()》和《投名状()》(blog)。质量上而言《大灌篮》当然无法和《长江7号》相提并论,不过票房上的输赢一时倒不好定论。 以影片的科幻外衣、父子情核心主题而言,《长江7号》足够温情和感动,小演员徐娇不愧是千挑万选出来的,表演之自然可爱是一大亮点。不过《长江7号》不能忽视和回避的一点,当然是它远远不如周星驰()的上一部作品《功夫》。作为一道餐前甜点可以接受,但如果对于那些期待周星驰再次突破的观众,这一次恐怕要微微地失望了。 《长江7号》延续了周星驰当导演以来的成长主题,从《少林足球()》到《功夫》都离不开成长二字,只不过《长江7号》的主角不再是周星驰。比较有趣的是周星驰转当导演之后,作品涉及爱情的部分越来越少,女星越来越成为一种点缀,尽管他对女性的审美倒是一如既往的统一,不过星女郎的作用依然仅止于花瓶。 《长江7号》堪称周星驰的转型之作,幕前演出渐少,拍摄背景不再局限于香港,影片的港片气质也几乎在一夕之间荡然无存,这一点对于注重周星驰作品香港地域特色的观众来说也许难以接受,但是从影片的效果来看,周星驰在“内地化”这一点上表现得并不生硬,虽然贵族学校、父子生活场景等完全谈不上任何地域背景的表现,与以往以香港为拍摄地时注重的生活化细节截然不同,但是《长江7号》胜在以情动人,父子之间感情脉络的扎实描写弥补了整体生活背景的缺乏。《长江7号》也许表现出一个讯息,那就是周星驰在有意识地减少港式特色的电影语言,而谋求更大众化更世界化的表现方式。这也许能解释《长江7号》的故事是何等简单,它就是一个童话,加上了周星驰一贯的小人物信念,是一部非常赤子之心的作品。 周星驰作品的终极价值观显示出他多年如一日的赤子之心,这一点我觉得非常令人感动。同时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既不是“长江7号”活灵活现的可爱,也不是徐娇杰出表现的某个表情,而是周星驰出现的第一个镜头,那个被称为“最适合演民工”的人,坐在一幢建造中的大楼顶层边缘吃饭,视线宽广,手里有一盒饭,不知为何在我心头浮现《金刚》里类似的镜头,孤独两个字在如今周星驰灰白的头发和黝黑皮肤、结实体格的身体语言里,仿佛已经不需要其他元素来强调。 对于周星驰淡出幕前的计划,作为从他的无厘头时代一路走来的粉丝,其实很不想看到。《长江7号》最值得再次回味的语言和演出,恐怕也依然是周星驰带来的。同时《长江7号》这种小品式的作品,偶尔出现一两次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以三年一次的等待来说,我还是期望看见更具野心和个人标签式的作品。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