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一部尚未公映的影片质量真率地提出批评,这位大胆的批评者被该片导演讥笑为:“所谓专家的判断还不如黄牛!”
不错,如今“不如黄牛”的专家比比皆是。那些揣了三、五元红包的“专家”,作为贵宾看完影片后,口是心非地歌颂一番。于是,如获至宝的导演和制片人便四处张扬“专家的反应”。以为有了这张小广告,市场前景便可高枕无忧。
不过,观众早已不买那些卖掉了灵魂和人格的所谓专家的账。他们知道那些仅靠几百元就能御用的“专家”,实际是还“不如黄牛”!
可惜,这位被两句批评所激怒的导演,对于专家与黄牛的甄别与广大观众恰好相反。被请来的“专家”假如没有心领神会地奉承东道主、没能见风使舵地顺情说好话,可能就缺乏了下次再当“专家”的资质,如果不识时务、不谙深浅,不顾影视圈的“潜规则”说了真话,那就只能落个“不如黄牛”的可悲下场。
其实,这位“不如黄牛”的专家并没有说什么刺耳的话,只是认为该片属于“一部艺术质量平庸的影片。”尽管它号称“投资3000万人民币”,尽管它由尊龙和李玟这样的知名艺人联袂主演。
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年轻导演,在小荷才露尖尖角前,害怕被舆论扼杀是可以理解的。从他启用知名演员到希望拿出“音乐、画外音这些后期制作都完成”的成品面对专家这两点上看,他都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
缺乏自信的结果,就是对外界的评价极其敏感,生怕被外界轻视或否定,生怕因此而失去未来的投资。基于这样脆弱的心态,蔑称不肯帮衬的专家是“不如黄牛”,则完全是情有可原的。
委屈的导演辩解道,“不如黄牛”的意见只是针对“一个半成品。”言外之意是,如果看完成品再下“平庸”结论也不迟。不过,对于那些“看半成品也能找到成品的感觉”的资深电影人来说,对一部作品,哪怕是个提纲,拿出来也应经得起考量。何况人家批评的着眼点与音乐、画外音等这些相对次要因素并无直接关系。
声称对批评“根本不屑一顾”的导演,似乎对影迷情有独钟。“我悲哀现在的中国缺少真正的文艺批评,很多有头衔的人还不如影迷客观。”既然对影迷如此充满信心,那就更不必对“身份可疑的黄牛”的批评大为光火了。
听不得半点儿不同声音的小导演,很难想像最终能够成为虚怀若谷的大导演。而一个经不起批评、动辄“大为光火”的导演,又怎么可能创作得出禁得起时间考验和批评家审视的成名之作呢?哪怕你花3000万美元和请来刚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大牌明星也无济于事。(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