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们看了又看的选秀比赛,除了一轮一轮残酷的淘汰,除了胜出的喜悦和失败的泪水,除了刻意制造的狂欢和煽情炮制的悲痛,似乎过去也就过去了,像是一阵风吹过,没有留下更多可供回味的东西。这样的娱乐赛事,似乎很契合这个追捧快餐文化的物质社会,都是这样的急功近利,都是这样的来去匆匆,很无奈。
但是,2006年的“彩铃唱作先锋大赛”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新气象。“彩铃唱作先
锋大赛”的五地分区赛看上去和目前风行国内的其他娱乐选秀赛事没有太大区别,也是能说会道的主持人,听话的选手,明星评审,但是进入晋级赛以来,“彩铃唱作先锋大赛”除了晋级淘汰之外,开始给比赛设置主题。
主题就是本周比赛的“命题”。比如第一场晋级赛的“公益彩铃”,选手们围绕这个命题展开创作,把“公益”这个社会话题融入选手个性化的彩铃作品里,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作品:“三姐开口把歌唱/唱了你要记好呐/人人都爱好山水/风景虽好要保护!”(陆华丽《刘三姐新唱》);“我做了警察很多年/请不要把车停路边/不要逼我罚款/不要逼我拖车/生命如此可贵。”(天堂眼组合《安全第一》);“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什么也看不到/我拼命的跑 拼命的跑/要穿越这无情的沙尘暴……”(曹梦菲《可怜的小小鸟》)。观众在领略彩铃唱作先锋们出色的词曲编排能力的同时,自然而然沉浸在“公益文化”的传播中,这样的传播方式比起硬广告和教科书的传播要有效得多。即便是在选手们最后的淘汰之后,即便是最后的悬念揭晓最后的表演落幕,观众们还是会回味其中的“公益文化”,自身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而第二场晋级赛的“古典文学彩铃”更是别出心裁,“左三圈右三圈/减减小肥肉呀/我是一只小肥鹅呀/曲项向天歌/白毛白毛浮绿水呀/红掌拨青波。”(毛笑云《小鹅减肥记》);“唧唧复唧唧/英台买手机/夜里常想起/发个短信息/其实我很美/哪点不如英台妹妹/但她心灵美/不要逼我把你来追。”(铃铃发组合《如花与山伯》);“月到中秋分外圆/隔海相望多少年/光阴匆匆似流水/不变是我的眷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oad《MOON》);把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和创意飞扬的彩铃世界进行神奇碰撞,美妙融合,让观众享受到全新的视听享受,有记者把它形容成“后现代方式对古典文学的重新解构和解读”确实十分精准。
第三场比赛更是以彩铃中占据绝对地位的爱情彩铃为主题,选手们在经历过一些非主流的主题考验之后,重新回归到了主流,过了一把爱情的瘾。
在第四场比赛中,选手们最大程度的挑战了自我,以挑战自己的偶像明星为比赛的主题,选手们在比赛中向自己的偶像的经典歌曲开刀,对于经典的重新的有创意的演绎,赋予了这些歌曲不一样的意义。
比赛设置主题,在娱乐赛事中似乎又是一个创举,当然,对于彩铃大赛,有的“铃迷”认为设置主题会限制彩铃作者的创作,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彩铃作者的作品不但质量没有下降,而且传播价值更高,而“彩铃唱作先锋大赛”也因此和普通的娱乐选秀赛事区分开来,在一场又一场视觉听觉的狂欢过后,留下的彩铃作品,依然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