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黄式宪:论电视剧《鉴真东渡》的文化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21:22  新浪娱乐

  在我们的大众文化语境里,电视剧创作的多元化趋势,诚然是被观众的审美心理及其文化选择所决定的。曾经风行一时的古装“戏说”剧、江湖“武侠”剧,或者以宫闱权谋、情色编织的“秘史”系列剧,到如今,其热播效应显然已渐渐降温;而以《卧薪尝胆》《大明王朝1566》等几部历史正剧的诞生为标志,则呈现出一种以历史为镜鉴而锻铸历史叙事正面文化品格的可喜变化。

  正是与这种时代审美的嬗变相谐相生,最近,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富华国际集团联合出品的16集电视剧《鉴真东渡》(编剧韩素真、韩素萍,导演林大庆),便是以其清新、厚重的文化品格而引起广泛瞩目的。该剧以我国唐代文化昌明的盛世为背景,采取质朴的“史传片”叙事样式,呈现出一种恢宏大气、积健为雄的历史风骨。在艺术境界的追求上,则张扬阳刚、崇高之美,真切感人地塑造了舍身弘法、远渡东瀛、传播佛教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一代高僧鉴真的形象。在源远流长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鉴真是一座文化的丰碑,悠悠而万世流芳,耀耀而天地与立。

  作为对历史剧正面文化品格的重构,有这样两个基本的叙事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一是历史的内涵和底蕴,必依托于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资源的开发,铺演历史风云之激变(非“戏说”或江湖恩怨所可替代),昭示历史精神之宏旨(非“秘史”或闲文轶事所可替代);二是对于历史主人公性格和命运的刻画,应当从人文的高度上着眼,而于特定的叙事情境处落墨,从而彰显出某种历史的本质和情采,既启人以思,更怡人以情。

  《鉴真东渡》这部电视剧的定位,属于弘扬主流文化的历史传记片,这一历史题材的规定性,或佛门圣地、青灯古刹;或渡海历险,弘法东瀛,显然都不可能产生常规意义或世俗意义上的戏剧结构,其叙事也不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张力,这就给这部电视剧的创作造成了巨大的难度和挑战性。然而,该剧的编剧和导演却迎难而上,他们秉赋着一种返朴归真的文化自觉,带着一种对鉴真这个古代高僧的崇敬、仰慕之情,为探索和锻铸历史剧叙事的正面文化品格做出了艰苦而有益的努力。他们找到了一个叙事的突破口,那就是:严格遵循历史的轨迹,还原历史的质感。全剧以鉴真的六次东渡为经,以鉴真及其弟子们的个体命运和内心世界为纬,经纬交织、复沓递进,艺术地重组了以鉴真大师为中心的历史叙事脉络。诚如导演林大庆所作的表白,他采取“一个主题的多次复奏”,“薄‘情节’(并非没有情节)而厚‘情境’(并非止于情境)”,致力于人物内心冲突的发掘以及情境氛围的营造,引领观众不是简单地追踪故事的曲线亦步亦趋,而是以心灵的感应去“触摸”鉴真及其弟子们在历史际遇中所呈现的精神光华和佛门诗意。

  《鉴》剧开篇前三集,作为宏大历史叙事的铺垫,将时空设置在日本帝都奈良、中国唐代帝都长安和扬州大明寺三地,着意于写鉴真东渡弘法的缘起,深刻地揭示出当年中日文化善意互动、和谐共生的一种历史契机。恰值公元八世纪初,日本进入了历史上有名的“奈良时代”。天皇朝廷面对佛教界杂乱无章的现实,急欲礼聘唐朝高僧东渡,以习其戒律,并整饬佛纲。两位日本青年僧人荣睿和普照被选拔为留学僧,并由舍人亲王授予特殊使命,他们便随乘第九次遣唐使船来到中国,旨在延请高僧赴日传播佛法。荣睿等在长安十年,后慕名而前往扬州大明寺拜谒德高望重的鉴真大师,恳切地陈述道:“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以后,我国虽然佛教大兴,但却因为律法不全,又无传法授戒的高僧,众多僧尼至今不能正规授戒。农民为了免除课役,纷纷出家,自度私度,放任自流,导致僧尼滥冒,行仪堕落,腐败的风气像瘟役一样浸染了人心,社会由此而动荡不安啊!” 其时,鉴真因得佛的昭示而参悟,深知“日本是佛法兴隆的有缘之国”,早已萌生东渡弘法之意,闻言不觉引发大慈大悲之心,乃举掌回礼,不胜感慨地对荣睿说,“佛教济世,并不限于一隅之地,普渡众生,才是大乘佛法的本怀。”

  《鉴》剧虽以六次东渡为“经”,却并非平铺直叙,而是疏密相间、张弛有度,侧重所写的则是第三、第五次东渡之行。自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为始,鉴真大师以一诺千金的信义和百折不回的执著,亲率弟子东渡。第一次因僧徒中出现败类,诬告鉴真门徒道航与日僧荣睿等勾结海盗,准备血洗扬州,乃遭致官府查禁而夭折;第二次因遇到海上风暴触礁沉船受挫,鉴真一行苦困海岛九日九夜,后被渔民搭救。尽管前五次遭逢天灾人祸,备受磨难,均以失败告终,但鉴真坚韧、刚毅的性格,他在困境中其大德弘法、普渡苍生的悲悯情怀,则一层层得以升华。且看天宝四年的第三次东渡,大弟子灵佑因不忍恩师鉴真年近花甲仍执意渡海,他便会同诸寺三纲及僧众,亲笔起草并联署《申告书》吁请官府阻留鉴真东渡。孰料官差千里追寻,竟在半途将鉴真一行的海船截获并押解回扬州,还将鉴真等软禁在大明寺内。面对事态发展到这等严重的程度,好心办了错事的灵佑,不禁深引为咎,悔过自谴,乃跪到师父门前谢罪。如此一连六十天,风雨无阻,每晚从一更跪到五更;而鉴真则闭门事佛,淡定自若。师徒二人在默然对峙中引发的这场性格冲突,将佛理法心的昭示推到了一个新的精神高度。当鉴真最后扶起灵佑时,只是平和而淡然地说了一句:“达摩师面壁九年,你不过六十夜。”而灵佑此刻则如蒙灵魂之洗礼,心地澄明、幡然警醒,深深领悟了恩师“乾坤一体,大道无私,疆域虽殊,佛性不异”的高尚精神境界。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9,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