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杯弥漫的足球硝烟中,上海人以其高昂的热情,为影迷们营造着电影的氛围。“六月,享受电影的盛宴”在上海已逐渐成为一个口号。然而,这个被上海人视为“城市烫金名片”的重要文化节目,今年竟首次遭到影人的质疑。作为中国首个A级国际电影节,它的A级规格是如何定下的?其国际成色是否达标?用A、B来区分这样的电影节是否恰如其分?
发难者的振振有词
在日前开幕的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著名导演周晓文率先发难:所谓A级、B级,电影节的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误导。按他的理解,国际电影节的通行分类方法应该叫A类电影节或B类电影节,而A与B之分并不是规格和地位之分,而是无限制和有限制之分。A类电影节就是无限制的电影节,任何国家任何类型的影片都可以参赛参展,而妇女电影节、儿童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则属于B类电影节的范畴。当然反对者言之凿凿,A级就是一种规格,也是一种脸面,一种身份,更是一种地位。
究竟A、B之分是就规格而言,还是就题材而言,相信不难判断。只是这场由此而引发的A、B之争,实际上暗含着对于上海电影节实力的评估。它的A级是否名副其实?
上海人的电影自恋
上海人爱电影由来已久,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这里便是中国电影的摇篮。上海人的这种传统一直得到很好地延续下来。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号称是中国惟一的国际电影节,经过9年的发展,已经被国际制片人协会列入九大A级国际电影节之一。
然而,单从这个电影节的影响力来看,上海电影节这个A级的含量,不仅与我们所熟知的欧洲三大电影节相去甚远,以至于连我们邻近的东京电影节都无法相比。柏林、戛纳电影节各自都有着超过50年的电影生命,它们不仅在欧洲乃至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声望。近年来,对于这几个“电影大集”,连好莱坞的一线演员们都要来凑凑热闹,因为他们知道,“金熊”、“金棕榈”的分量堪与奥斯卡“小金人”争锋。
而上海电影节这个“国际”名号近年来是日渐式微,不仅越来越缺少重磅级的国际面孔亮相,也匮乏大牌电影制作的登陆,就连今年首次参赛的一部韩国电影也莫名其妙地退出,这让我们的电影节怎样扩大影响?
有意思的是,我们的评委们依旧不顾现实地陶醉在A级电影节的定位里,连喜欢沾点洋气的上海人也不例外。一位参加过选片的评委说,我们的选片标准常常以上海人的口味来决定其是否参赛参展,这样的结果是讨好了上海的电影观众,却将更多的优秀影片拒之门外。
因此,有人说,上海电影节要想走出发展的怪圈,请尽快走出上海人的“电影自恋”。
电影节的“游戏规则”
刚满6岁的上海电影节毕竟弱小,本无可非议,没有自己的电影传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这种现实。多次参加过上海电影节的一些记者普遍认为,这个节太缺乏自己独有的风格与特色了,无论是参赛片、参展片的选择,还是电影节举办的活动,几乎都没有明显的主题,这就好比一场游戏没有规则一样。从这一点看,它为A级所做的准备还远远不够。
对上海电影节呵护有加的冯小刚,显然不愿直接评价这种A、B之争:“电影节水准没有固定标准,不同立场出发尺度就不一样。”不过,他承认,现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做成A级水准的时机还不成熟。
台湾著名演员李立群说得好:“我们不要把办电影节看作一项使命去做,这是一种文化,只要做好了自然就会有因果报应。”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淡化A、B之争,先把电影节办好再说。(记者萧生)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短信世界杯站:新闻、游戏、动感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