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观察特约评论员:蔡方华
谢霆锋顶罪案以戏剧的方式开场,又以戏剧的方式落幕,给世人带来了言说的快感。
4月13日夜间,香港廉政公署从张柏芝的香闺中抓走了谢霆锋,这个时间和地点的选择是非常富有意味的。以谢霆锋的身份和罪嫌的程度,他断不会因此外逃,因此,连夜抓捕其
实并无必要。此外,当时谢霆锋和王菲的情变正闹得沸沸扬扬,而张柏芝正是情变事件的主角之一,所以,廉政公署的执法人员从张柏芝的闺中带走谢霆锋这一举动本身,就带有非常丰富的道德惩戒意味。10月16日,香港法庭出人意料地从轻发落了谢霆锋,判他24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免予监禁这个判决和此前的执法声势相比,难免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于是,人们对香港司法的平等和公正也就产生了一点小小的疑问。
虽然笔者对香港的法律缺乏研究,但是通过对比,并不难得出适当的结论,那就是,对谢霆锋的判决看不出有什么畸轻的嫌疑。在这之前,因为顶包而获罪的英皇公司司机成国定被判监禁四个月,而警员刘志国身为公职人员,知法犯法,也不过判了6个月的监禁,所以,有人预测谢霆锋可能入狱七年,实在是带有极大的情绪泡沫。对比同案犯的发落情况,衡量车祸及顶罪的社会危害,再考虑到谢霆锋由社会宠儿到锒铛入狱所受到的惩戒,判他社区服务240小时,应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看不出身为娱乐红星的谢霆锋在这个判决里占到了什么便宜。
香港社会对这个判决的评价尚不清楚,但在我们这里,倒有不少人感觉谢霆锋是被“放了一马”。之所以有这样的情绪反馈,应该和公众对问题明星的强烈排斥感有着很深的瓜葛。无论是毛宁被刺伤,还是刘晓庆的逃税漏税,公众的情绪反应都超出了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甚至,有时让人感觉到了某种苛求的色彩。一方面是出事后的苛求,一方面是当红时的追捧,两者虽然有着相反的情感方向,却出自同样的心理机制,那就是,相当一部分公众在对待名人时是心理失衡的,所以,每当名人出了点事,总会有人大声喝倒彩,总会有人抱了“必欲杀之而后快”的隐秘期待,全然忘记了名人在法律面对也是普通人,也应该受到公正的对待。殊不知,那种总想“严惩”名人的心态,同样有悖于法治精神。
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的刑法体系出现了对普通犯罪轻判的倾向,在考虑到公众的安全感、公平感的同时,也更多的顾及到了刑法的效率问题,犯罪人重归社会的问题。设立社区服务这一刑罚条款,就是最富代表性的措施。对于那些轻微的犯罪,如果犯罪人不具备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那么,判处他从事无薪的社区服务,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又有利于犯罪人重新融入社会。英国的研究表明,被判处社区服务的人和被判处监禁的人相比较,前者的重犯比例要小很多。70年代以来,不少伦敦小偷就被判处到海德公园清扫落叶和擦洗栅栏,连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举行划艇比赛前的场地清扫工作,也是由轻罪犯人来完成的。在西方司法实践中,经常有名人被判处社区服务令。比如,2001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的女儿就因非法拥有酒精制品,被判处了罚款和8个小时的社区服务。
回到谢霆锋顶罪案本身,从媒体的报道看,谢霆锋在羁押、审讯期间,待遇和普通犯人相同,如接受“通柜”、被剃平头等,他所受到的精神震动应该说是相当强烈的。鉴于他的罪行并不严重,也不会对社会产生新的危害,判处他从事服务性的公益劳动,显然更有利于他的自我反省、复归社会和警醒世人,这比简单地代替公众发泄愤怒要有益得多。
但愿小谢在24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中能够找到普通人的感觉。他在宠儿心态中沉浸太久了,实在需要一点劳其筋骨的刺激。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