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英雄小人物和狗
好像女人是世界上的黑人,小人物是这世界上的外地人。
“这世界需要有人被歌颂,我们等待保护自己的英雄。”这是《英雄》的主题歌,这句歌词让我丧失了娱乐精神,责问自己怎么那么贱。这糟糕的感觉之后让我仍有信心有兴趣
去电影院看看的,是一条叫卡拉的狗。我想看了比我更贱的狗,或许自我感觉能稍微好一点。
真正的原因是,我热爱葛优,并且一直相信冯小刚在搞笑之外还有别的。他们俩身上有我信赖的平民精神。而且是一种难得的转型期的平民精神。我之前没看过路学长的电影,我对他的敬意只来自这个《卡拉》。
卡拉是条狗,葛优是个小人物。说来真奇怪,想来想去,银幕上荧屏上的小人物,怎么就一直都是北京人呢。刘慧芳啊,李东宝啊,张大民哪,好像女人是世界上的黑人,小人物是这世界上的外地人。北京小人物还能说说话,还保有一点市井的自信,外地小人物就像黑女人给压在最底下了,只剩下大多数的沉默了。
现在人人都看《刘老根》,总算有了东北的小人物。其实那故事和人都很假,看的就是一个东北话。跟听R&B似的,要的就是那个调调,具体唱的是什么,差不多就得了。外国人说赵本山是东方卓别林,从夸张的程度和不可模仿的肢体语言上来说,有那么点意思。但是众所周知,卓别林塑造小人物的时候,总要搞得有点可悲。而刘老根呢,实际上是小人物里的高大全,有些缺点都是为了假装丰满一下人物性格的,搞来搞去还是有英雄主义的东西在里头。
倒是葛优的“老二”,身上有些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彻底小人物的品质。葛优这人仗着自己长得够夸张,所以演得就够写实。《卡拉》整个片子,虽然时时能感到导演的存在,虽然有一些用心良苦的暗喻跟象征,但是整个片子的力量,都来自它绝不含糊的现实主义风格。实际上,它的力量来自它后面大得吓人的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有一段马三立的相声,拍那儿的时候他老人家肯定还活着。他死的时候大家都怀念他,说他是中国相声的精神支柱,他的相声是活泼的讽喻的民间的艺术,说他有一种“人民性”的活力。那段相声在电影里的意义应该也是别有用心,交代生活情趣,制造身份感。马老身上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平民意味,即使他已经死了。
在我刚出生那会儿,大伙儿就都在说,“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只想做一个人。”之后这么多年,很多人关注内心体验,关注所谓“人性”,因为对它的理解和在这个理解上产生的生活方式就叫意识形态。“不是谈论政治,可还是有点慌张”,很久以来没有人直接、诚实、人道并严厉地关心人、普通人、小人物的处境。所以《卡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通过了审查。这值得振奋。(文/刘天昭、图/张小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