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东言辞激烈,但不能不承认,他一针见脓地指出了某种积弊。门外汉给内行人颁奖,这大抵也算得上是中国特色之一。
王兴东文中所提及的“评奖专业户”,绝非仅限于他所指的连续当了五年评委的某人士。在我们耳濡目染的日常生活中,大凡评奖性活动,坐在评委席上的,少不了各个相关部门的头头脑脑。担任领导职务者,也许在某些方面有其过人之处,但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能够胜任领导岗位却未必便是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长期以来,一种近乎集体无意识的奴性根深蒂固,在许多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人们几乎已习惯于这样的认知模式:官位越高者越是无所不能,达到一定的级别,那简直就是通才硕儒,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当然事实绝非如此。于是被供奉在评委席上作专家状实为门外汉的某些人,要么像寺庙里的木头菩萨,只享牺牲不作贡献,要么不懂装懂,乱点鸳鸯谱,更等而下之的就是来个“长官意志”,要下面“贯彻实施”。公正性和权威性是许多评奖类活动经常受到质疑的普遍问题,影响这“两性”的有许多因素,评委是否称职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四川省副省长李达昌卸任后回到西南财经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在一片赞赏声中,有一个声音格外引人“竖耳”:李达昌的博导资格是否合乎程序?李达昌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他的博导资格进行了说明,表示是按照正规程序经讨论通过的。在我看来,此事能提供给公众的兴奋点不在于“省长当博导”,而在于公众不像以前那样把它理解为“理所当然”。李达昌也许无愧于“博导”这一头衔,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一质疑的积极意义,它是令人可喜的,因为质疑本身意味着某种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官本位的进一步弱化。
当类似的质疑之声越来越普遍的时候,评委席上的“伪评委”们屁股也就坐不稳了。金鸡奖不是已经在自我“剪裁”了吗? 林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