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大餐,人间滋味
程青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1970年代看的国产电影,基本上很少有厨房的场景出现,更不太可能想像《廊桥遗梦》里的中年男女是如何在厨房里发生婚外恋的。干革命的人自己烧不烧饭吃?针对这个疑问我好奇地问过外婆,外婆很难回答我的问题。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厨房中度过的外婆告戒我,小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吃饭也是件神圣的事情,至少要虔诚和专心。外婆的脑子里似乎装着很多朴素的真理,她还说,雷公都不打正在吃饭的人。这话还真有点道理。即使外面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家家户户照样有条不紊地盛饭、上菜、喝汤。
有一天,我确信我找到了答案。看《闪闪的红星》时,我发现潘冬子肩负着给红军送食盐的光荣使命。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潘冬子灵机一动,将盐浸泡于水,然后浇在自己穿的破棉袄里,胜利地完成了任务。红军的厨房就是树林,野菜汤里掺上冬子带上山的盐之后,变成了美味。原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可革命者是要吃饭的。他们不仅仅需要食盐,还喜欢吃鱼,《小兵张嘎》的一开头,就是张嘎在白洋淀里抓鱼。嘎子奶奶家里藏着一位养伤的八路军,嘎子抓回鱼来就是为了给伤员滋补身体。
1970年代的国产电影,主题大都跟饥寒交迫有关,将食物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对立上,这是中国电影不可回避的一段历程。去年,央视播出的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天下粮仓》也是拿粮食来说事儿的,说得怎样且不必论,看后,至少唤起了我对饥饿恐惧的记忆。为了一点食物腿被打断,眼睛被弄瞎,女儿被出卖的情节在各种电影版本(故事片、样板戏、芭蕾舞剧)中出现。恐惧滋生仇恨,恐惧也可以吞噬灵魂。
1.
当然,有些人类的灵魂被吞噬不是因为饥饿,而是因为食物的泛滥。
1970年代的欧洲,已经从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复原,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很多的导演开始排泄腹中过于肿胀的食物,为人类日益成为贪婪索求的经济动物而忧心忡忡。马可·费雷瑞在他的《极乐大餐》里开始了这样的反刍,这或许是来源于一种对人类命运更加深刻的洞察,尤其是在2003年春天经历了"非典"之后,更让人感觉到作者的"杞人忧天"的前瞻性、尖锐性和不可替代性。
费雷瑞在1973年做出了一道让世界影坛哗然的《极乐大餐》。肮脏的,不道德的评价比比皆是。包括马切洛·马斯特洛亚尼(《甜蜜的生活》、《意大利式婚礼》、《邮差》)菲利浦·诺瓦雷(《老枪》、《天堂电影院》、《邮差》)、雨果·托那兹、米歇尔·皮科里在内的四位巨星级演员出演了四位"醉生梦死、百无聊赖"的中年人。从事业上来说,可以说他们个个都是成功人士,声称自己有着无穷性能力的飞行机长马切洛;在电视台为新制橡胶手套做广告的艺术家米歇尔;和自己的奶妈生活在一起的律师菲利浦以及有着高超烹饪技术的大厨师雨果。影片的开头简短地用四条线索交代了四个人彼此的人生危机,雨果与妻子貌合神离,实际上他要去哪里,妻子只是例行公事的过问;马切洛身边女人一大堆,居无定所;菲利浦在电视节目中"真诚"地向观众推销各种产品,下了节目之后,女儿要求他帮助自己的男友找工作,却令他心烦(他与妻子已经离异;菲利浦应该是四个人当中最有钱的,已经故去的父母给他留下了一座别墅,菲利浦至少已经45岁,可他还"小姑独处",跟肥硕的奶妈生活在一起,而且每次出门之前,奶妈都要"强奸"他,拉开他的裤链为他手淫。四条线索很快就交汇在了一起,由菲利浦驾车前望别墅,在车上他们开始吃比萨饼。
来到别墅,雨果直奔厨房;惯于寻花问柳的马切洛的手,连别墅里光着屁股的女人雕塑也不放过;米歇尔立即选择了一个"诗意"的角落为自己开辟了一个练功房,人到中年的他,身材仍然很苗条,他每天都坚持穿着紧身衣练芭蕾。影片中这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情节,家中来了一位来自中国使馆的客人,还给菲利浦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叫做"红色放映机"。不过,菲利浦没有接受这份礼物。不知道费雷瑞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情节,他是在说"资本主义"无可救药,"红色放映机"也无法让人类的饕餮病痊愈?还是不要妄加揣测的好。因为这个人物后来就在影片中消失了。
很快,送货车送来了一车皮的猪肉、牛肉和鹿肉来。艺术家米歇尔手捧着一个猪头在庭院中翩翩起舞。近乎黑色幽默的场面,在庄重中显出滑稽,在狂欢中浮现末世的景象。
四个人原来并不是要来别墅渡假的,他们都想通过胡吃海塞,暴饮暴食通往极乐世界。整个计划都是为了"最后的晚餐"而展开的。为了迅速地完成这个计划,马切洛招来了三位妓女,菲利浦则勾引来一位附近小学的女教师。这位女教师跟他的奶妈一样,有着异常肥大的胸脯。这样的游戏注定是难以承受的,不时在影片中为马切洛宽衣解带的妓女也不堪不停地进食。妓女们开始落荒而逃。别墅只剩下最后一个女人--小学女教师。极乐世界/死亡世界开始莅临。
小学女教师在目睹了妓女们的性游戏之后,变得比她们更为放纵;马切洛也觊觎着菲利浦当场宣布的"结婚对象"小学女教师,可他遭到了大家的戏弄,失去性游戏的统治地位之后遭遇了厕所泄漏的粪便袭击,最后深夜冻死在院子里的汽车上;最注重形象的艺术家米歇尔大小便失禁,临死前一分钟他还为大家弹奏了一曲钢琴;烹饪大师雨果在上面菲利浦帮他不断进食,下面由小学女教师帮助他手淫,食欲与性欲混合的极乐中死去;菲利浦则当着"爱人"--小学女教师的面,在院子里的餐桌上,吃完了两个乳房形状的奶油蛋糕,他死的时候,送货车又为别墅送来一车皮的肉。荒凉的别墅里,只剩下游荡的鹅,狗,送货工搁在台阶上的肉,以及一块软塌塌的,撂在树枝上的猪肉。
《极乐大餐》从头到尾将饕餮美食和集体淫乱和虐恋交织在一起,较之三年后出现的直接呈现性交场面的日本影片《感官王国》更为尖锐忧虑地为我们提前描绘了20世纪的"末世景象"。
2.
大约在1978年,不知道是在《小朋友》,还是《儿童时代》杂志上,看到过一个叫"七把叉"的外国人的漫画,他有一个异于常人的胃,饭量也非常人所及,不过,最后他还是在吃过大量的食物以后给撑死了。这大概是我第一次看到的食物多得可以吃死人的故事。
这个世界可以拿来"消费"的食物似乎都已经穷尽,一些人对食物的向往和一些人对食物的憎恶都装进了电影这个胃里。
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一开头就拿女主人公将一堆秽物吐在可怜巴巴的男主人公身体做文章,这未免太小儿科。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我看到的最早的一批韩国电影(包括隐喻极权阴影的《我们被扭曲的英雄》、彰显女权主义的《炎热的下午》)中的一部《301/302》。
301和302是一座公寓里的两个房间,一间住着一位患了厌食症的女人,一间住着一位得了暴食症的女人。厌食的女人吃了任何一丁点东西都会呕吐不止,厌食的同时她也是个厌世者。她已经瘦得骨瘦如柴,可仍然不能吃东西。暴食的女人则是每时每刻都必须不断地进食,她已经肥胖如牛,可还在不停地吃。故事是慢慢地讲述前史的,一位曾经在童年被父亲性骚扰,一位则是得知丈夫有了外遇却不知如何讨丈夫欢心,还经常遭受虐待。背后的故事算不上什么骇人听闻,可影片的结尾匪夷所思,两个女性在相互的体恤中,成为知音,为了摆脱厌食和暴食的痛苦获得救赎,经过对方请求和许可,其中一位将另一位烹而食之。从此在301和302居住的这个女人,是由两个女人合二为一。看到这个结尾,我只能用目瞪口呆来形容了,感觉却是一丝温暖浮现,有股子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
人吃人的故事,在电影中当然不只一例。在法国影片《美味肉食店》、英国影片《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都有风格各异的表现。
1992年,法国电影《黑店狂想曲》(导演:让-皮埃尔·热内和马可·卡罗)的问世,引起法国影坛一片惊喜。影片的故事在一个没有国家没有时间的诡秘荒诞的世界里进行。从一开头,它就震住了观众。画面上是一个脑满肠肥的黑心屠夫,如同疱丁解牛一样舞动着明晃晃的一把切肉刀,不过,你别以为你不会颤栗,他切下的可是一个人的臂膀。这还不要紧,整个大楼里的人都以食人肉为生,每天都有一个人失踪,可是就没有一个人出来"揭发检举",一个个心安理得!
彼得·格林纳威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他的《画师的合同》、《魔法圣婴》、《枕边书》都是需要用诸多心理准备才能看下去的影片。他还拍摄了《八又二分之一女人》向他心仪的导演费里尼的影片《八又二分之一》致敬。而《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则应该看做是他向《极乐大餐》致敬。影片跟《极乐大餐》一样,也是四个人,他们的关系复杂而又诡谲,餐厅跟《魔法圣婴》的场景一样奢华,搭建在舞台上。他故意将电影做得象舞台剧一样,借以反讽这个矫饰的世界。影片被七张食谱分为七幕,叙事从星期六开始,直到下个星期五结束,而且是确确实实的一个黑色星期五。野心勃勃的格林纳威甚至用他的电影来解构电影这一门艺术可能带给人们的臆想症,他刻意制造一顿华丽的视觉盛宴,挑战自以为能如同饕餮食客一样的观众,以为能吃尽所有的欲望妄想和人间所有的美味而不至于象漫画书里的"七把叉"那样死翘翘。
格林纳威要批判的是现代社会人类对欲望无止境的追求,这个消费至上的社会,正在把人变成消费的一部分,人类被吞噬还惘然不自知。影片的结尾,和妻子偷情的情人被厨师烹制成一具完整的食品送到艾伯特跟前,这恐怕是有史以来电影当中出现的第一顿用来分食的人肉大餐,跟《301/302》里人吃人的故事有同等的震撼力。
3.
《301/302》既写了女人的处境,也写了女性的情谊,反证的是她们面对的强大的男性世界。韩国电影之黑色风格,在同为亚洲的中国电影中却难觅踪迹。相反,在中国电影中,吃还是非常重要非常讲究的东西,80年代有部根据陆文夫的小说改编的《美食家》,我还记那位主人公讲究的是吃个鲜,而且要吃早上的第一锅开水煮的汤面。
尽管都是中国电影,可两岸三地说起饮食来,却各不相同。大陆的最严肃,刘晓庆饰演的《芙蓉镇》上的豆腐西施胡玉音,有一手美食绝活,却很难在时代的夹缝里生存;台湾的讲究伦理道德,李安的《饮食男女》是为代表;香港的注意的是娱乐效果,是借食物讲述小人物成就大英雄的江湖神话《食神》、《满汉全席》,哪个不是让观众与主人公共历磨难,最后正义战胜邪恶,博得观众在影院里的快意掌声。
《食神》中有很多由周星驰创立的菜肴,"尿氽丸子"、"黯然销魂饭"搞
笑搞到极致。尤其是那款用煎鸡蛋和大米饭做出来的"黯然销魂饭",吃得烹饪大赛的主席薛家燕痛不欲生,一碗饭下肚,竟然洗刷了沾有灰尘的心灵。《满汉全席》则是作为贺岁片端上来的,
令人眼花缭乱地厨艺展示远远看过味道寡淡的春节联欢晚会,这是香港人的服气。各路好手在影片中大显身上,一展我中华食文化之汪洋恣肆。钟镇涛把厨刀、青菜耍得如同少林棍术;张国荣和袁咏仪则通力配合,将豆腐做成了"活狮脑",尽显厨侠的环保意识。如今钟镇涛因投资房产失败,宣布破产,元气大伤,而张国荣已经跟观众是"天上人间"。这是跟食物无关的题外话。
台湾影片《饮食男女》里的朱师傅,是台北名圆山大酒店的掌勺,他不单能烹饪出国宴级的菜肴,连自己家用的酱油也都是亲手酿制。朱师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父亲,他尽心尽力地给三个女儿做好吃的菜,可不仅仅是要满足他们的口感。朱师傅实在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他的羽翼下,永远都不会离开。老大是个小学教师,自称被男人欺骗过感情,于是决定当个老姑娘;老三还在上高中,在朱师傅看来,她还单纯得不得了。只有在航空公司工作的老二,最让朱师傅头疼。老二的性关系也比较随便,一不留神还跟有妇之夫上了床。
李安是一个深谙中国人情世故的导演,他将父权的丧失这一世界性的话题巧妙地融入中国文化的背景里,对这个父亲寄予了相当多的同情。他每个星期做一大桌饭菜让三个女儿回家来吃,结果每次都是不欢而散。作为一个烹饪大师,最悲惨的并不是自己做的菜有人没有喜欢吃,而是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丧失了味觉,自然,他也是个说话越来越不管用的父亲。
李安是一个东(方)西(方)逢源的导演,从《推手》里的太极拳,到《喜
宴》里中国婚礼,以及《饮食男女》里的中国美食。他巧妙地烹饪出一道又一道中国菜单来应对全球的食客。可是偏偏有人看出李安的不怀好意,新儒学的伪善,并指出让《喜宴》里的同性恋儿子必须阴差阳错地使得一个女人怀上孩子的行为甚为不人道,可怜的是那还没出生的孩子预先就要背上沉重的二十四孝图。
影片结尾,最独立最不听话的二女儿最终回到了父亲身边,朱师傅也神奇地恢复了味觉。穿插在影片中的每一顿家宴都很讲究,《饮食男女》要的就是伦理关系的永恒固定,个人的情感必须服从这个万世不变的秩序。李安给《饮食男女》的包装还是"克己复礼"。
《饮食男女》中的老父亲,有一天在听到女儿的娇嗔中,埋怨他在汤里放盐太多,才知道自己已经丧失了味觉。这肯定是衰老的标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国元首在电视新闻里做小跑状,他要"秀"的是自己身体的健康,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儿香。
4.
《饮食男女》中的女儿要背负父亲的负担,美国影片《浓情巧克力》中的薇安要背负的
是母亲的负担。《浓情巧克力》是瑞典导演莱塞·霍尔斯卓姆美国后拍摄的影片,虽然他请的大都是欧洲演员,可这部探讨食物如何改变人们生活的影片还是一部地道的好莱坞电影。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冬天,并没有非常强烈的时代背景。有着印地安血统的单身母亲薇安带着6岁的女儿来到法国一个近乎处于中世纪的闭塞小镇。
薇安象一个哥伦布似的英雄人物,要在小镇开辟新大陆。她不会象李安的影片中那些委曲求全的儿女,她决定在这个排斥外来事物的小镇开一家巧克力店。巧克力是西方电影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食物,这种可以给人带来兴奋的食物,充满了诱惑的暗示。薇安在购买或者偷吃巧克力的小镇居民当中,发现了他们隐藏于心的痛苦秘密。
整个故事有点象《圣经》中的"创世纪"的故事,薇安为了拯救被镇上的神甫控制的人们而自己走向了十字架。为了巩固自己对人们思想的控制,神甫使出浑身解数阻止居民光顾巧克力店,并企图将她逐出小镇。影片用巧克力来充当催化剂,或者说将巧克力当作一种媒介,来打碎禁锢,解放心灵,达成和解。影片有一个童话般的结尾,神甫夜袭巧克力店,最后倒在了成堆巧克力的橱窗里,他自己也被这种芬芳的食物所迷醉。
影片中,薇安背负着一个装有母亲骨灰的神秘罐子,她一直背着母亲的负担四处流浪,母亲的骨灰如同一个魔咒与她如影随形。直到罐子在她与小女儿的争执中被打碎,这个用巧克力来改变他人生活的女人,自己的精神世界才头一次得到舒展。
小孩子要比成人嘴谗,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大人品尝
过很多人间滋味,味觉逐渐开始迟钝,小孩子的口感尚很新鲜,等待着他们去偷吃的禁果还有许多。
美国影片《美国往事》里的囊中羞涩的少年混混,为了能跟丰腴早熟的佩姬
亲密,挑了一块廉价的蛋糕去姑娘家敲门。姑娘正在洗澡,少年只得在门外等候。蛋糕原本是用来诱惑佩姬的,少年自己却终于抵挡不当了美味的诱惑,先是用手指头沾了点奶油,然后,是一小块,到最后,他干脆痛快淋漓地将蛋糕全部塞进了自己的嘴里。等姑娘开门,他只好支支吾吾地搪塞过去。当食欲遇上情欲,最后还是食欲占上风。
失恋了就狂吃东西,这也是人类转移痛苦的方式之一。王家卫在《重庆森林》里就尽情表演了一段。编号为223,刚刚失恋的警察何志武是靠吃东西来排遣没有从眼睛里流出来的眼泪的。他几乎给所有认识的人都打了一遍电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忙,失个恋算不了什么。于是,我们看到号称亚洲第一帅哥的金城武在影片中表现了他的"食相",他叫了很多份"厨师沙拉",绝对属于垃圾食品的食物到宾馆的包房来。拍这部影片的时候,金城武肯定吃撑了,这个屋子的所有戏份里,他都在吃,连手指上的沙拉酱也要舔干净。
5.
有关食物神奇力量的表现,最为登峰造极的应该是墨西哥导演阿方索拍摄的影片《巧克力情人》,这部以哥伦布时期的古老食谱贯穿的影片,具有非常强烈的魔幻色彩,它是导演的妻子,墨西哥著名女作家劳拉·埃斯基韦尔根据自己的长篇小说《恰似水于巧克力》改编的,而且是我看到的最为忠实原著的影片。不管是小说中的台词,场景,还是纯粹属于小说的超现实景观的描写,几乎没有任何改动,都以准确的电影语言重现。
影片是以女性的旁白介绍如何避免流泪的切洋葱的方法开头的,她的窍门是事先把一小片洋葱贴在脑门上。影片的主要场景都发生在厨房里,"艰苦劳作"的地方被导演表现得如同一个每天都在发生奇迹的伊甸园。女主人公出生的时候,她母亲伊琳娜正在厨房切洋葱,洋葱的刺激使得在肚子里的蒂塔哭个不停,老厨娘娜恰坚持说蒂塔是被那些从母亲体内流淌出来的泪水推送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流淌在地板上的泪水,结晶为盐,娜恰将那些盐打扫起来,足足有40磅重,这也成了全家人日后佐餐的调料。
蒂塔是在厨房出生的,这几乎注定了她一生将在这个场景里度过。按照家族的传统,最小的女儿不能嫁人,而且要侍侯母亲终身。而善良的娜恰就象蒂塔的外祖母一样,她希望蒂塔长大以后能早到白马王子,摆脱在厨房里终其一身的命运。
《巧克力情人》结构的精巧在于,它将简洁的菜谱和每一道可口的菜肴的烹饪过程,跟影片的叙事,也就是主人公的命运牢牢的结合在一起,并且使得影片获得一种烹饪的节奏,一种律动的美感。
蒂塔和她的初恋情人,牧场的少东家彼得罗相遇的时候,她感觉"他凝视她裸露的双肩时,就象生面团接触到热油时那样灼热的感受"。可是母亲坚决不同意蒂塔跟彼得罗结婚,她要把大女儿路莎拉嫁给彼得罗。没有选择的彼得罗接受了这样的安排。他告诉父亲不能娶心爱的人,唯一接近她的办法就是跟她姐姐结婚。耳朵背的娜恰总是能听到重要的话。她将一切告诉给了蒂塔。蒂塔从此开始编织毛毯(当然是在她把厨房的一切事情做完以后),这条毛毯最后织了有百米长,后来在蒂塔被送往精神病医院时,马车后面就拖着那张滴满泪水的百米长毯。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姐姐的婚宴。蒂塔被母亲委以主厨的重任。蒂塔伤心的眼泪掉入用了170个鸡蛋搅拌的结婚蛋糕的面粉里。娜恰说,悲伤的泪水是有毒的,结果,在婚礼上,吃了蛋糕的人都莫名其妙地忧伤起来,而且都奔到河边呕吐不止。
影片中最神奇的一道菜叫做"玫瑰汁鹌鹑"。蒂塔用彼得罗送给她的玫瑰花瓣做了这道菜。餐桌上的每个人吃了都有不同的感受。母亲觉得太咸,大姐吃了不舒服,二姐吃了浑身发热,激情难抑。而彼得罗感觉到的是蒂塔通过食物进入了他的身体,"玫瑰汁鹌鹑"为两个不能结合在一起的爱人提供了交流的途径,蒂塔成了村子里最好的厨师。人们问她怎样做出来这么多美味的菜肴,她的回答是"关键在于制作的时候,要放进更多的爱。"
就象《霍乱时期的爱情》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跟爱人在一起一样,《巧克力情人》中的蒂塔也是在等到姐姐和母亲去世之后,才跟彼得罗在一起。影片的结尾,两位头发变白的爱人才真正结合。彼得罗在进入蒂塔身体后,心脏病发作而去世。蒂塔吞食了一根根火柴,火柴在她的身体内燃烧起来。人们在废墟上找到的是蒂塔留下来的烹饪书。
"这里的每一道菜都讲述着这被埋葬的爱情故事。据说,在那些灰烬下,各种生命之花都在盛开,那里成为该地区最肥沃的土地。"(《恰似水于巧克力》《世界文学》1997年第1期,段若川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