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的三峡
程青松
2003年的某一天,当我在若干年前拍摄的《十六岁的花季》中看见远景中的苏州河时,我不由地感慨,电影真是记忆的一种方式。或许当初的主创人员也没有想到要在自己的片
子中为苏州河留下20世纪90年代初的形象,可是它无意中完成了这样的纪录。2003年的6月1日,随着不断上升的水位,举世瞩目的三峡开始了135米的蓄水。在半个月的电视直播节目里,三峡完成了桑田变沧海的过变。曾经湍急险峻的三峡在我们的注视下,悄然远去。巍然耸立的是一座浩淼的平湖。我相信,在场的每个人,心情都是复杂而又难以言喻的。
1979年前后,在中国的银幕上,曾经出现过短暂的三峡电影热。上影厂出品的《巴山夜雨》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影片的叙事几乎是在一艘行走于峡江中的客船上完成的,交织着时代的悲欢,当然还有对良心的拷问,对美德的肯定。尽管在那样一条大河上,大家自身的命运都浪中浮沉,可还是难以泯灭内心的善良。这部获得1981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的影片,由大导演吴永刚和初出茅庐的吴贻弓联合执导,也为年轻的张瑜戴上了金鸡和百花的双料后冠。《巴山夜雨》并非一部直接控诉文革罪恶的影片,影片更多的笔墨是在描绘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美好的人性带给人们的慰籍和温暖,并且借蒲公英可以四处飞扬,到处散播爱的种子的寓意完成了这一次行走在三峡中的电影之旅。
《等到满山红叶时》也是上影厂出品的,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吴海燕。影片主要场景在奉节和巫山拍摄的,不过,在我的家乡云阳也拍摄了一场戏。整个小城的人都跑到码头上去看"热闹",吴海燕的美丽也被小城的人们传说得神乎其神。《等到满山红叶时》是一部爱情片,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俩的爱情悲歌催人泪下。主题歌由上海著名的歌唱家朱逢博女士演唱,深情委婉,传唱一时。
比较起上影厂的这两部影片,峨眉厂的《漩涡里的歌》,广西厂的《神女峰的迷雾》在艺术质量上要略逊一筹。《漩涡里的歌》由当时还算新人的潘虹主演,影片的故事并无精彩之处,最大的收获是留下了一首至今还在传唱的歌曲《船工号子》,演唱者是歌唱家李双江。《神女峰的迷雾》是一部惊险风格的影片,导演是郭宝昌,在当时还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不过,这位属于"第四代"的导演,在电影方面的影响要远远小小他后来拍摄的一部电视剧《大宅门》。
之后,也有《三峡情思》、《减肥旅行团》、《男人河》、《世纪之梦》等跟三峡有关的影片陆续问世,但都没有达到《巴山夜雨》的艺术水准。尤显突出的就是,上述所有关于三峡的影片,创作者大都并非三峡人,他们对三峡的描述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欠缺一分切身的体会。这也使得影片中的三峡永远如同迷雾中的神女峰一样,留给人们的是激动的想象和虚构的背景。尽管如此,三峡有幸在胶片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是电影人自己都没想到的意外之举和贡献。
1995年,生长于巫山,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的章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拍摄了他的电影处女作《巫山云雨》。可以说,这是三峡人头一次通过影象来传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在这部被误解为先锋电影的影片里,章明讲述了最本真的生命状态。男女主人公相隔在一条长江,彼此的生活毫不相干,他们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彼此的期待。影片问世以后,沉寂了八年,才以DVD的形式得以与观众见面。章明在《巫山云雨》里并没有过多的着眼于三峡自然风貌的呈现,而是把镜头更多的给予了生活在这块即将被淹没的县城里的普通人。
2001年,章明再次回到巫山,拍摄了他的第二部影片《秘语拾柒小时》,影片的拍摄地点仍然固执地选择了巫山。片中的角色不仅仅有巫山当地人,还有离开巫山多年的女主人公,她带着一大帮北京的朋友来到三峡旅游,在不到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让每个人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生活的位置。影片没有简单地感时伤怀,而是对幸福的彼岸做了自己独特的解释。我想,那个离开巫山多年的人,就是章明自己,当他看到一座座新的城市在三峡开始崛起的时候,他已经由当年的主人变成了客人。桑田变沧海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所幸的是,我们还有电影,记录三峡真实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