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小白
第四十一届金马奖颁完了。说实话,无论是对两岸三地的电影人,还是对影迷们而言,什么金马金像,都早已失却了值得关注的意义,就算追星族们,也越来越懒得去追看“星光熠熠”的颁奖礼了,因为年年岁岁还不都是姓刘的姓梁的那几个家伙在晃来晃去,还不如把金马金像给合并了呢,玩儿一次超大超眩的,让明星和FANS们一次秀个够一次爱个够……
对现如今的华语电影而言,颁奖盛典一次足够,过犹不及。
但金马毕竟属于台湾,就算“台湾电影已死”,也不能让颁奖礼一同殉葬。与金像相比,金马更标榜艺术品质,横扫千军的商业港片《无间道3》在本届金马奖上的惨淡提名,便是明证,同时更是台湾影坛死不认输负隅顽抗的悲愤而荒唐的心态的显现。但如此悲壮之勇气实在来得莫名其妙,看看获得提名的那些台湾作品吧,除同性恋题材的《十七岁的天空》外,剩下的《月光下,我记得》、《秋天的蓝调》、《拥抱大白熊》、《艳光四射歌舞团》、《经过》、《大选民》……别说他乡看客,就连台湾本土观众恐怕也都是经由颁奖活动第一次听说,谁导的谁演的演的是什么,就更甭提了,如此这般,还艺术个什么劲儿啊?还勇敢个什么劲儿啊?
不由想到咱内地的金鸡奖,每年也总有一大票籍籍无名的“优秀作品”提名并获奖,那样的奖项,对电影创作及市场占领,毫无意义。金马也一样,即使本届为了鼓励台湾电影及电影人,增设了“年度最佳台湾电影工作者”、“年度最佳台湾电影”等奖项,但其成效何在?获奖者及影片会因此大红大卖吗?真有人盼望着要去看《月光下,我记得》、《艳光四射歌舞团》这些照旧拍给文青们看的所谓艺术电影吗?即便是文青们,也早已看腻了沉闷不堪新意欠奉的“后台湾电影”,杨德昌侯孝贤蔡明亮等人都难于将其再度打动了,何况他们的徒子徒孙?
一句话,别打肿脸充胖子了,台湾电影要想再度雄起,只能寄希望于商业电影的繁荣——目前看来,很难,因为台湾影坛的商业人才实在是太少了,不是说他们不屑于拍,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拍好的能力,这现状同样存在于内地影坛,先解决好这个问题,再去展望未来吧,否则所谓的勇气,也尽是没底气的勇气,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扯远了,归来吧,还是就事论事,说说金马。
最佳影片给了《可可西里》,不出意外。与老态的《2046》、仓皇的《大事件》、表象的《旺角黑夜》、常规的《月光下,我记得》相比,《可可西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新鲜的、诚挚的、有魄力的,新锐新鲜的陆川,与因循守旧的王家卫杜琪峰等人相比,显得激情四溢、势不可挡。更重要的是,作为首部入围金马的内地电影,《可可西里》被罩上了无与伦比的神光,其它影片,无论人文性或政治意义,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而这两点,正是金马的倾向所在。
最佳导演给了杜琪峰,很不好玩。是因为《大事件》这样的电影太需要导演的调度能力和架构能力了吗?可杜琪峰分明把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给拍呼啦了,调度是有,架构是有,但都隔靴搔痒、不痛不痒,顶多算是将将及格而已。是想要鼓励老杜在题材创意上的求新求变求突破吗?可《大事件》明明是一部徒有其表的电影,里面的人物与要素还是杜琪峰一贯热衷于表现的玩意儿,相比之下,更应该得奖的是尔东升,他的《旺角黑夜》尽管立意外露了一些,但诚意与深刻度十足,从《新不了情》到《烈火战车》,再到《旺角黑夜》,并不高产的尔东升甚少因循守旧,他在题材及手法上有诚意有主张的变化,是大多香港商业导演所望而生畏的。
最佳男主角终于给了刘德华,可梁朝伟用得着为此难过失落吗?刘德华在《无间道》中的表现的确是卯足了劲儿,可就是这种“卯着”的感觉令他在梁朝伟面前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试想将《无间道》中刘德华与梁朝伟的角色互换,梁肯定能塑造一个更深刻却不着痕迹的刘建明,而刘德华却未必能不在陈永仁身上烙上装酷的印迹。梁朝伟在《2046》中的表演同样精彩绝伦不留痕迹,他的“失败”,更多源于《2046》的整体失败。
杨贵媚拿了最佳女主角,既合情又合理。合情说的是,这位堪称“台湾文艺片女王”的演技派,早该被金马奖承认了,难怪她在领奖时声泪俱下地说,她已经忘了自己等这个奖等了多少年了,她没有被打败……合理则是说,其他提名女星与其相比,《2046》中的章子怡演的有些过了头,《海南鸡饭》中张艾嘉所塑造的可怜母亲太表象,《秋天的蓝调》中的王娟太小字辈……
纵观本届金马,最难过的事情是,没有分量十足的电影。两岸三地的电影颁奖礼,在近年来所共有的特征便是,越来越缺乏令大多数人心悦诚服的完美或接近完美之作,得奖这回事儿,越来越成了电影圈里的哥们姐们们自娱自乐的盛大PARTY,一旦放诸于公众视野,便顿失公论。于是普通观众及影迷们,对颁奖礼的关注,更象是凑热闹图一乐,与其看谁得奖,还不如看谁走光。
我们是要看电影?还是要看颁奖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