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贾樟柯要将苏童的小说《刺青时代》拍成电影。
苏童“香椿树街”系列里,我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刺青时代》。依稀记得整部小说充满了70年代末过剩的荷尔蒙,仿佛一幅非常生动的“江南混混群架史”。
我喜欢这部小说,因为这跟我少年时听见的一些故事凑巧重合。但是我纳闷,这样
的小说怎么能够拍摄成电影?
可能有很多人会不以为然:你又不是审查机构,当什么裁判?没错。我不是审查机构。但我多少知道点审查制度。如果贾樟柯试图拍摄《刺青时代》那个年代的故事,而且不预备拍摄成“地下电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血腥吗?血腥是不可少的。不知道读者你听说过《江湖》没有,《江湖》没通过审查,但其中的黑帮群架场面,多少还带点MTV的优雅。这和《刺青时代》相比能算什么呢?《刺青时代》的开头就是一群少年们喊着“座山雕”、“一撮毛”等滑稽的绰号,用镰刀、长矛和铁链互砍,鲜血四溅……如果要拍摄好的话,肯定不能用MTV的方式处理,至少要更加粗犷点,接近纪录片的手法。请问导演如何在100分钟内拍摄三四场从三五人到几十人不等的群架场面,又不触犯审查纪律呢?总不能拍成武侠片吧?
残酷吗?小说的题目叫《刺青时代》。“刺青”是民间的说法,好听的说法叫“塔图(TATOO)”或者“文身”。不过,你不要联想到NBA那种时髦。看小说的结尾吧,主人公一心想做老大,跟哥哥一样在胳膊上刻野兽的图案,但最后却很屈辱地被人在光洁的脑门上刺上了“孬种”两个字,从此养起长头发,成了孤僻的隐居者。这结尾还不够残酷吗?反映暴躁青春的电影通过审查的也不是没有,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但《阳光灿烂的日子》多少是将残酷的青春理想化、浪漫化了,而《刺青时代》要阴郁得多,很怀疑贾导演怎么让影片的基调明朗起来。总不能改成主人公因祸得福,从此闷头学习,最后成为大学生吧……
说到这里,想起前不久听说的张元要拍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说老实话,第六代导演蛮识货的,看中的都是80、90年代不错的小说。但想到小说《黄金时代》里“王二”从头到尾、花样百出,但是注定通不过审查的“伟大的友谊”,我真的怀疑这些“第六代”是不是只长一根筋:这年头能拍的东西很多,又何必非挑那些摆明了“另类”的作品开刀呢?
不是说“另类”不能拍,社会文化变化快,或许今天“另类”,过几年就“大众”了,但如果贪一时之快,“霸王硬上弓”,最后将一碗人参炖成白开水,又何必呢?李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