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喜欢自称画家,但他从来都相信自己的导演感觉,才会雄心勃勃进军影视,这个门外汉一出手,《上海旧梦》、《人约黄昏》、《逃往上海》纷纷拿奖,都让人刮目相看。
“导演”这个身份只是“大视觉工作者”的一个方面,当年悠然自得地告诉记者的陈逸飞,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会累倒在这个岗位上,呕尽最后一滴血。耗时长达3年的《理发师》,是他向老克勒们无比优雅和高尚的细节致敬的一部作品,却最终受累于那场沸沸扬扬的
口舌之争,负气而另起炉灶,更受累于他对艺术过分挑剔的苛刻。
一个在每一个细微处都要求完美的画家,面对工程浩大、庞杂的电影仍然禀性精益求精,他的焦虑可想而知,他为他追求的完美献出了生命中最后的灿烂。记者整理最近3个月的采访笔记,呈现导演陈逸飞生前对电影的执迷不悔。
心累———“我只和自己比”
去年年底,终于传出搁浅2年的《理发师》再度开机的好消息。“这2年我全都没停过,一直都在筹备这个片子,剧本都改了十几稿,有时间就来好好磨。”电话里,陈逸飞声音有点干涩,他正在浙江为看景奔忙,但是心情很好。
和姜文那场口水仗之后,负气而另起炉灶的《理发师》让陈逸飞耗尽心思:“以前的胶片,我一格都不会用,包括置景,全部推倒重新来,整个艺术理念都发生了变化。我不是刻意计较,以前不理想,现在就要完全改变,打造精品。我不要和别人比,我是自己过不去,应该说庆幸,如果2年前,稀里糊涂地就拍完了,那才是最大的遗憾。”
姜文,成了《理发师》永远都难以逃脱的阴影,陈逸飞找到陈坤,要真的把姜文的影子彻底洗刷掉。他指着陈坤的照片,问记者:“你是不是觉得他很帅,很漂亮?我们以前印象中的上海理发师就是这个样子的,时尚、纤弱,他的手伸出来就让人怜惜,绝对不是那种五大三粗,北方男子的样子。”
身累———追求极致奔波忙
临开机前,演员在上海试造型,陈逸飞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见到媒体兴奋得像个孩子。他带着记者看各种电影准备的图片,“我是画画出身的,所有电影布景我都拍回来了”,布景版上密密麻麻都是各种照片,他每天都在这些图片面前研究布景、拍摄角度。
指着旗袍,陈逸飞说:“这些都是专门定做的,货真价实,我不想电影里有一点点不完美的瑕疵。”甚至,在浙江外景地的一堵墙,工人精心做了半个月,结果还被陈逸飞骂了一顿,要返工。
“我不是真的想要发火,但是那堵墙在电影里实在太重要了,我没想到我向师傅讲解了很多天的东西,居然还是没有那种味道。怎么办?只能推倒,重来!”陈逸飞解释自己的苛刻说,他只是想让电影每一个角落都完美。
在车敦影视基地拍摄期间,记者去探班,陈逸飞还请记者喝咖啡,不过一边喝一边不停地看天色。熬到黄昏,他才精神:“今天一天没有拍戏就是等这个黄昏,就这么点时间,大家都要抓紧,太阳过去了就没法拍了。谁都别说了,抢时间按照要求来。”所有的这些点滴记录,只是他拍戏期间,劳碌身影的沧海一粟。
神累———电影只是我视觉艺术的一部分
拍戏的劳累,这是画家出身的陈逸飞所熟悉的,可他抑制不了对电影的征服野心,抑制不了影像的诱惑,和那份上海情结。
“我很喜欢上海,小时候妈妈带着我在上海看到了很多老洋房和梧桐树,还有外滩的风景,但是上海最大的风景其实是人,那些优雅的老克勒真是绅士派头十足,我觉得如果要评选一个城市男人的风度的话,上海一定名列前茅。”每当谈到儿时对上海的记忆,陈逸飞都很兴奋。
这也成了陈逸飞要通过电影反映上海的原因。“我的电影都围绕着上海展开,没有什么奇怪的,电影本来就是我大视觉艺术的一个方面,电影是大众艺术,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所以关注也高,然而对于我可能更多是对自己的生活。”他这样解释说。
仅仅当一名导演,可能不至于让陈逸飞这样忙碌奔波,关键是他追求极致追求惟美导致他劳累。难怪他曾经对自己的导演角色这样评价道:“我不觉得当导演就怎么样,导演只是我角色的一种,就像我以前的电影《人约黄昏》一样,都有美术上的美学精神:惟美的视觉、纯美的意境都是我电影所追求的东西。”
追求极致的人留下一个极致的遗憾。《上海青年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