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陈可辛作品《如果·爱》专题 >正文

新京报:“如果·爱”的尴尬与光荣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00:07 新京报

  《如果·爱》昨天在北京首映,有人看过之后表示,这部号称“歌舞片”的电影最好的部分并非在歌舞上,甚至还有人说,歌舞片“并不适合中国人玩儿”。

  我个人认为,《如果·爱》的歌舞还是很有欣赏性的,演员的服装非常华丽,摄影也很精美,尤其是周迅的扮相非常养眼。虽然“舞”的分量明显压不住“歌”,然而作为国产歌舞片,《如果·爱》完全可以挺起胸膛。然而,为什么那些歌舞比起片中“北京爱情”
的段落显得逊色,并且让人觉得有点不通气、不过瘾,或者有点别扭呢?

  其实,《如果·爱》和其他为数不多的中国歌舞片,甚至普通话(或者国语)音乐剧所面临的微妙困境体现着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的艺术语言,表现在歌舞片上就是歌词和肢体语言,如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众所周知,歌舞剧这种形式是来自西方的,它的形式传承于古典的轻歌剧,并且很好地适应了当代西方的日常语汇。如果把西方的歌舞剧全盘照搬,必然会引发出某种尴尬。拿即将在中国上演的百老汇王牌音乐剧《吉屋出租》(Rent)举例吧。该剧中有一段唱词,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没有你,土地还会解冻,雨水还会落下,草还会长出来。没有你,种子还会生根,花儿还会开放,孩子还会玩耍;星星会闪烁,诗人会梦想,雄鹰会飞翔;没有你,地球照样转,太阳照样红,然而我会死,如果没有你。

  如果中文歌词不合辙押韵,那么唱出来一定别扭。但如果硬要押韵,可能会成这样:“没有你,冻土还会化,雨水还会下,草还会长大……”

  这似乎是一种翻译的尴尬,然而却体现了一个更实质的问题:在表现当下的情感时,英文歌的韵脚可以很密,然而中文却很难照搬,不然不是有一种拼凑的局促感,就是产生“二人转”一样的滑稽效果。

  在《如果·爱》中就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张学友的唱词:“每个人都想明白,谁是自己生命不该错过的真爱,特别在午夜醒来更是会感慨,心动埋怨还有不能释怀,都是因为你触碰了爱,如果这就是爱,再转身就该勇敢留下来……”除了押韵的尴尬之外,这段歌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的语言很难和日常语言相联系,用中国人的当代口语叙情和表达诗意的感觉总是给人别扭的感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单歌舞剧中会出来这样的问题,就连电影对白也难逃它的阴影。

  在肢体语言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里就不详细说明。那么,为什么在戏曲中,甚至在《十字街头》这样的电影中相当成熟的中国歌舞,不能适应现代的歌舞剧呢?答案是中国文化艺术存在着巨大的断层,如何弥合这样的断层是中国文化艺术需要解决的最本质,最重大的问题之一。

  这也就是有人说“中国人不适合玩歌舞片”的原因。

  我在这里并不想探究这句话是否正确,因为中国人“玩”的歌舞片还太少,现在很难下结论。然而,无论最终能否创造中完全中国式的歌舞剧,现在的探索都是珍贵和光荣的。困难摆在那儿,一味的退缩和避让只能画地为牢,只有不停地敲击“可能性”坚硬的墙壁,才能找到新鲜的泉眼。从这点上来说,《如果·爱》所表现出的尴尬也是一种光荣的标志。本报文娱评论员刘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880,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