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劲松的BLOG
《十面埋伏》公映时,作为张艺谋的新闻发言人,该片出品人张伟平发出了“你不哭就来找我”的豪言,可那部影片把我看乐了。这次《千里走单骑》面对众多明星大片的厮杀,张伟平却啥也没说,可我这个曾经骂过《英雄》的观众,在看《千里走单骑》时,却三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4年前,我就听说张艺谋的2008年前的拍片计划中有巩俐的一部新片,还有一部体育片,以及高仓健主演的一部影片,当时《英雄》尚未公映,我曾怀疑这个消息的可能性。今天,当我在大银幕上看到真实地走在丽江土地上的高仓健时,明白了两点:张艺谋的确是最有规划的内地电影导演,《单骑》也是一部围绕明星的商业故事片,而非所谓张艺谋表明自己会讲故事、为雪耻《十面埋伏》弱智的文艺片。
《单骑》的故事很简单:一个被儿子拒绝的日本父亲高仓健,不远千里去帮身患绝症的儿子完成未了心愿,他在丽江却不得不陷入另一个为了亲情的尊严而入狱的中国父亲李加民的悲剧中,日本父亲走上了帮狱中的中国父亲寻找私生子的新旅程,最后,两个父亲都未能与儿子真情拥抱、但心灵却已相通。两个父亲都与亲生儿子有着隔阂,但在生命与自由的面前,他们都不愿再戴上面具假装所谓男人的坚强,用男人不耻的眼泪去努力达到沟通的可能,高仓健用央求的锦旗掩饰的泪水、李加民摘下面具止不住地泪泣都足以撼动人心。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观众大多在这两处泪流满面。
好电影一定是举重若轻的,《千里走单骑》是用父子亲情伦理作煽情外衣,其实说的是人类的自尊与孤独。这一主题被导演赋予在李加民的身上,唱傩戏的他有一个私生子,别人对其的嘲笑触动了他的脆弱与尊严,为了私生子的尊严,他进行了反击,而代价便是失去自由,在还原作为自由人父亲的人性的同时,却走向了社会人所异化的那端而成为孤独的囚犯,他开始强烈思念一直未能相认的儿子,不再愿意戴着面具生活。正是这个被导演淡化处理的人物前史,成为影片内涵的支点所在,也成为全片的戏剧推动力,让日本父亲在替这个中国父亲寻子的过程中,发现了真爱所在。当高仓健与小杨杨迷失山谷的那一夜,老人在与这个弃儿的紧紧拥抱中,自己的儿子也在海的那一边离开人间。当老人读者儿子的信时,那种理解后的感动如潮涌进观众内心。最后,老人还是回到孤独的海边,失子之痛,换来的是一次温暖的心灵沟通。
文艺片最大的特征在于表达导演的自我,这将会在最大程度上抹杀电影明星的魅力,内地观众的审美习惯中,文艺片似乎是沉闷的有品位的影片。张艺谋显然没有把这个故事当作文艺片路子拍,开头便直接让高仓健以及他的旁白把观众迅速拉入故事情境,甚至连影片主创的名字也不打,并且以高仓健的旁白贯穿始终,使影片能紧紧抓住观众的情绪。其实,同样的故事也可以拍得很自我,但张艺谋知道这部影片,不仅是张艺谋和高仓健的,还是广大观众的。所以,影片的叙事很大众化。日本外景的冷色调与云南的暖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日本都市人的孤独、把云南乡民的淳厚直接呈现给观众,毫不做作。对非职业演员的把握是张艺谋的特长,《单骑》也张显了这一优势,特别是会说三国语言的导游邱林的自然诙谐的表演极具亮色,使得影院笑声不断。由衷的欢笑,与真切的感动,形成了该片观影的最大的愉悦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音乐。《单骑》既没有所谓文艺片的沉闷,也没有走向《秋菊打官司》纪实的极致,而是完全按着观众喜欢的情节片的模式讲故事,张艺谋用音乐做了很好的包装。影片的二胡、萧、笛子等元素全是中国民乐的精华,可以说,观众看这部影片流出的眼泪大多是被这些配乐给催出来的,特别是名家宋飞的二胡演奏令人难忘。
可以说,《千里走单骑》是张艺谋近年来做得最能打动观众的明星电影,因为张艺谋对高仓健充满着敬爱,有了爱,电影就不会虚渺。所以,面对这一货真价实的新片,张伟平就少了《十面埋伏》那样的忽悠,反而踏实诚恳地在贺岁片的混战中出击,他并没有把张艺谋拉到影院签名售票,也没有让高仓健参加什么炒作的行为艺术,而是邀请平民明星到云南外景地欢聚,一个缺少明星的电影首映礼上,最耀眼的却是丽江的人民,他们参与了张艺谋电影的创作,他们也分享着影片完成后的喜悦。张伟平选择的是全新的营销手法:请平民分享,让作品说话。只有足够的财力,才能做到与大众分享;只有足够的自信,才敢让作品自己站出来说话。
在明星扎堆的贺岁大片中,张伟平的《千里走单骑》并不孤单,虽然他只有高仓健和张艺谋,但他还有邱林、李加民,还有走进影院的每一位观众。杨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