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剧照
《无极》剧照
“无极叙事”显夸张
《无极》的场面确实够大,可是细看却发现,导演真正要调度的总共才8个人——2女6男。其中满神、也夫和王基本上没什么戏,这样,实际上就只剩下5个人。其他人虽多,简直都称不上是“人”,连面目都模糊不清。室内室外也都空空荡荡,没有多少人气。
但这5个人的事情也够多的,他们间的线索重重叠叠,缠成一团。阴谋、爱情、仇恨、宽恕、杀戮、牺牲、自由、命运……乍一看,陈凯歌好像要用一部电影把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讲完,这种“无极叙事”实在是有点夸张。而结果只能是一件都讲不清楚。
陈凯歌显然被大场面和特技吸引了注意力,忙于把那些华彩的画面拼贴到影片里去。要把它们讲清楚也不是没有可能,但那需要更缜密、更清晰的讲述方法和更强的讲述能力。自己心里没有故事,老想着别人的故事,把各种各样商业大片中的故事元素都拼凑在一起,靠花里胡哨的特技画面来缝合。这样,整部影片看上去就像是女主角倾城身上的那件华丽袍子,缀满了导演能想到的所有好看的东西,但却不像是件衣服,穿在身上也很别扭。没有交待清楚的一团乱麻,使观众连个正经故事都没看全。
女主角倾城本人也像是一件古怪而又华丽的袍子。倾城好歹也称得上是美人,五官和身材,分开了看无可挑剔,可合在一起,总觉得有点儿不对劲。整个《无极》的品质也是如此。各种因素分开来看,也还过得去,但硬生生拼凑在一起,就是一个平面的图像连缀。
单从特技和视觉效果上看,《无极》做得不错,与好莱坞的技术也相去不远。可见,特技并非难事。纵然在特技上有若干破绽,也算不上是致命的缺陷。但没有艺术灵魂的特技,却是致命的,它只能带给电影图像以苍白和空虚。
前后评价反差大
《无极》内部虽然混乱,但外部反响却壁垒分明,公映前后的评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公映前的评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制片方自身的宣传。另一类是电影专家和娱乐记者在观看试映后的报道和点评。这些评论观点比较接近,总体的倾向是赞誉,把这部片子称之为堪比《指环王》的经典之作。在宣传过程中,陈凯歌本人也出力不小。他表现得更像是《无极》的制片人,而不是导演。
而公映后的评论作者大多是文化学者、自由撰稿人和普通观众。对影片的各项指标除画面和特技颇有好评之外,其他如表演、故事、主题、台词、音乐等,一般都是勉强及格,甚至在及格线以下。从互联网上看,关于《无极》可谓恶评如潮。更为奇妙的是,那些曾经刊登盛赞声音的媒体,也热衷于登载恶评。而那些曾经热情讴歌的“专家”们,则鲜有挺身而出者。看来,此前一些娱乐记者的报道动机可疑,而“专家”们也多半是些靠不住的角色。
平心而论,《无极》实在不算是一部糟糕的影片。120多分钟里也有不少可观之处,十来次笑声不算太多,而且也没有太多的恶意。这样的成绩实在不算太坏。至少比某些烂片要好得多。在我看来,公映前后的效果反差太大,是《无极》遭遇抨击的主要原因。不负责任的娱乐记者和专家的瞎吆喝,让许多观众产生了被戏弄的感觉。
商业化是中国电影的必由之路,但这也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艰难之路。如果将票房作为商业影片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我相信《无极》是成功的。但这却是一种很可疑的商业理念。为了票房而不择手段,其后果也是严重的,因为中国的电影事业不可能永远靠夸大其词的吹嘘来推动。饮鸩止渴的商业模式,最终将葬送商业电影的前途。张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