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盛宴,最是炫目最是华丽,繁华散尽,“金相”显露。大洋彼岸,新科奥斯卡影帝、影后霍夫曼和瑞茜“飞上枝头变凤凰”,片约纷至沓来;银幕“推手”李安彻底改写华人影史;“黑马”《撞车》(又译《撞击效应》)成功“撞”回电影院,连DVD的销量也一路飙升,奥斯卡果然是块成功的“试金石”。
但奥斯卡于我们而言,并未带来强烈的“撞击效应”:中影没有仓促进片、音像市场
没有疯狂、影迷没有盲目追星,纵使我们和奥斯卡还有“万千距离”,但要的就是这份冷静。
现象不进:中影无心引进《撞车》
《撞车》成功“撞”走《断背山》,捧回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部投资仅650万美元的“小制作”刹那间成为“香饽饽”。奥斯卡历来被视为看片“风向标”,中影集团早前已将《帝企鹅日记》、《金刚》、《纳尼亚传奇》引进中国,如今这三部片子都收获了“小金人”。那么《撞车》是否会“撞”到中国呢?
中影进出口公司的袁经理在接受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肯定了“获奖影片取得的艺术成就”,但同时表示,“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撞车》这部影片,无法评论它的好坏,现在还无意引进”。虽然《撞车》口碑甚高,但作为小众电影,这部探讨种族、人性问题的影片在票房上难获保证,即使在美国上映期间,成绩也是平平。此外,文化差异也未必能让这部取悦了美国洛杉矶人的影片在中国大放异彩。
不疯:音像市场无意疯狂兜售
从去年的《百万美元宝贝》到今年的《断背山》、《撞车》,奥斯卡俨然成为影迷的“看片指南”,也成为音像市场的一针强心剂。奥斯卡的“指导性”毋庸置疑,但音像市场并非靠它“吃饭”。据一家生意不错的音像店老板介绍,《断背山》的红火由来已久,奥斯卡之前已有“市场”;至于《撞车》,因奥斯卡而慕名来的顾客的确多了,但他们也无意借此机会疯狂兜售,毕竟新片很多,不是只有奥斯卡,何况国产片的销路也很好。
不追:影迷无暇追捧奥斯卡
“你看奥斯卡了吗?”几乎成为这几天的流行语,电视抢时间直播颁奖典礼,报纸抢时段报独家新闻,关于奥斯卡的报道早已铺天盖地,但广大影迷果真趋之若鹜吗?
今年硕士毕业的莉莉一直是欧美电影的铁杆粉丝,央视电影频道的颁奖典礼她也没落下,问她会否去看《撞车》,她冷静地表示:“很多人都说不错,如果有时间会看一下。”至于普通的老百姓,奥斯卡给他们最强烈的震撼就是“李安夺金”,什么影帝、影后对他们而言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有的影迷虽然平日里经常光顾电影院,但提起奥斯卡的获奖片还是直摇头,“奥斯卡的选择和我们想法不一样,那些获奖的片子恐怕都很闷吧。”痴心的影迷就算再喜欢“金发尤物”瑞茜,也未必会看《一往无前》,虽然被克鲁尼的魅力折服,但《晚安·好运》也未必入眼。
反思奥斯卡不是“天堂”
曾几何时,“奥斯卡的片子就是好”的声音主宰了中国电影市场,不可否认当年《泰坦尼克》、《指环王》带来的“撞击效应”,但奥斯卡岁岁年年味不同,因时因地制宜是非常必要的,而今的种种现象从某个角度讲恰恰是成熟、冷静的表现。更何况奥斯卡本来离我们很远,它不是我们想象的“天堂”:君不见奥斯卡也有“黑哨”,君不见奥斯卡也搞“平均主义”。
就连备受奥斯卡和好莱坞“宠爱”的章子怡都理性地表示:“奥斯卡就是个大party,虽然美国人重视,但更多的是电影人互相交流的专业平台,是电影人的一次工作总结。”
“去粗取精”才能唱得响亮
中国电影要反思、要寻求新的出路,但绝非刻意地迎合与模仿,冯小刚导演的一句“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冲击奥斯卡”真切道出了中国电影人的心声。“小成本”背后的文化内涵才是值得深刻探讨的,弃之糟粕、取之精华,拍出中国自己的好电影才是真。至于奥斯卡获奖片一定要引进、要看则太过牵强,我们也有自己的好片子,无须借他人“威风”长“志气”。于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