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茶座
上周末返港,看电影是每次返港指定动作。这次看的是由丹素·华盛顿和茱迪·福斯特主演的《局内人》(InsideMan),选择的电影院是位于尖沙咀广东道的海运戏院。事关这是一个而今已为数不多的单银幕大电影院之一,近年来光顾多厅电影城的小映厅多了,不免会缅怀那些大银幕电影院所能带来的更佳视听效果和作为电影而具最佳电影特质表现。
买了票,在小卖部买一杯咖啡。付钱后,服务员看了看我的电影票,做了记录,然后对我说:“多谢,一阵送入去俾你(等一会送给你)。”我感到很意外,问:“你系讲等一阵你将杯咖啡送到去我坐?座位?(你是说,等一会你会送这杯咖啡到我所坐的座位)?”对方点头称是,怀着些许疑惑从大堂走进了映厅内。所谓“疑惑”,是感到自己是不是曾经离港好一段时间了(包括旅京四年),也久未光顾这海运戏院,如今竟有此等“送咖啡到座位”的服务也一点不知道,是否有点“土”了?
电影开场不久,黑暗中果见一服务员手捧托盘走进影院内,她第一个就走到我所坐座位,递给我咖啡,轻声说:“你的咖啡。”我接过后,她再捧着托盘到另外一行位置。凭着光影,我看到托盘上还有两杯饮品,一杯爆米花。
捧着专人送上烫烫的咖啡,边欣赏电影,这仿似VIP级的享受,也至少似是飞机航班上的服务。但,我不过是看电影而已。如果说,我是在太古城那只有二十八个座位的超豪华迷你影院或铜锣湾皇室戏院的VIP映厅(不到五十个座位)有这般享受,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些超级享受的电影票每张要百多元。可是,我买的明明不过是六十元的普通票。
在香港看电影而享受到这种类似航机般的服务,其实早在好几年前就有过。现已改任其它用途的原利舞台戏院,当你进场时,穿着整齐、剪裁贴身制服的女服务员站在戏院映厅门口,双手轻贴着膝盖上方,向每一个入场观众微微鞠躬,微笑着说:“欢迎光临。”散场时,她们也一字形排开两列,依然像进场那样,微笑,微鞠躬,说:“多谢,欢迎下次再度光临。”多像航空公司的空姐!
应当承认,并不是每一家香港的电影院都有这样优质的服务。然而,在主要地区,像尖沙咀、中环、铜锣湾这样的地区,和其它服务和行业那样,电影院的服务都是优质的、一流的。但像海运戏院那样,则是超一流服务了。
香港电影近年呈现不景,票房数字一直下跌,但戏院经营者却像是个逆行者——越是不景服务却越要提高。正处逆境的香港电影除了正积极创造条件,改变现状的同时,也在自身的内部进行挖掘潜力,主观上尽可能地做到让消费者(观众)感到除了影片质素本身是他们不可能掌控以外,其它的,都交给他们,并且是做得尽可能最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戏院从业者与其他电影业者是共同体,在不那么理想(暂还说不上恶劣)的客观环境中,及早让忧患意识化为行动,从主观的可能性上与整体行业同仁共同负担、面对种种的挑战。也就是说,戏院业者并无将自己与发行、制作区别得那么“楚河汉界”,不能只做被动者角色,过去那种你排什么片我就只能放什么片而不做任何配合,若不做改变,就只能是“大家揽(抱)住一齐死”。越注重细节,成功的可能性越高。表面上看,观众自己端一杯咖啡到座位,与戏院员工为观众捧送一杯咖啡到手上,看起来的确没什么大区别,不过都是举手之劳,然而,观众的感觉上则大不一样了。服务至上,多为消费者着想,这就是服务业优或劣的根本区别。难怪刚刚发表的《2006城市竞争报告蓝皮书》上,香港竞争力名列第一,你能说这里就没有“为你端上一杯咖啡”的原因?
欣赏一部好的电影当然是一种享受。但一部不怎么样的电影在你看之前却已有良好的甚至高质素的服务时,你可能只会批评那部电影而不会后悔到这家戏院看戏。要不,连应有的服务也不外如是时,你却可能从此会对戏院却步。这一杯为你专门捧送到座位的咖啡,就是为了使你不会对戏院却步。
-列孚(香港影评人,现旅居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