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事故
□王晓渔
电影《无极》如今已经成为连续剧,但它不是在电视而是在报纸上连播。这个“报纸连续剧”比以漫长而著称的韩剧还要长,从1月份延续至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中虎头
蛇尾的“馒头事件”和骑虎难下的“环保事件”堪称两大高潮,前者暂且按下不表,单说后者:一边厢建设部副部长怒斥《无极》剧组破坏云南香格里拉生态环境,一边厢云南迪庆有关部门表示剧组在影片拍摄时是注重环保的;一边厢《无极》制片人陈红声称留了足够多的钱、绝对够恢复环境之用,一边厢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爱明表示剧组没有留下一分现钱。没有哪部连续剧比这更加扑朔迷离、更加后现代,它的收视率已经远远超过电影《无极》。
从国家到地方,环保、建设、林业、宣传、广电等部门陆续介入这一事件。“绿色影视”的共识逐渐形成,围绕“环保事件”的责任归属,专家和各方人士却混战一团,而“群众演员”的表现尤为特别。《无极》剧组在两个事件中的角色不尽相同,先是“原告”后是“被告”,但命运却殊途同归,都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在其它生态事件中,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往往是众矢之的;这次在情况未明之时,《无极》剧组就已经吸引了所有火力。公众不仅谴责他们破坏生态,甚至还要求陈凯歌辞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文化艺术顾问,赞同这一建议的网友多达数万名。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公众的态度自然缘出有因,这要从头道来。“馒头事件”最初是陈凯歌和胡戈的对决,后来成了《无极》剧组和公众的对决、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恶搞文化”的对决。当陈凯歌在法律上具有一定优势,他完全无视文化的力量,毅然站在了公众的对面。此次“环保事件”陈凯歌在法律上处于守势,公众发起反攻也就毫不意外了,正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此次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焦点,固然说明生态问题的重要,却更多缘自公众对陈凯歌的不满。这就像几年前一位科学家的黄昏恋引起众多非议,据我所知,人们并非不解风情,只是借此变相表达对这位经常发表某些不负责任言论的科学家的不满。
在“馒头事件”中,陈凯歌和胡戈各取所需:前者赢得“眼球效应”,后者赢得公众支持。但在“环保事件”中,陈凯歌和公众面临着双输的局面:当初陈凯歌对胡戈进行“有罪推定”,如今他也面临同样甚至更为严厉的待遇;发起“驱陈运动”的公众,在狂欢之中逐渐忽略作为核心的生态问题,或者把它缩减为一个口号。相比之下,13个藏民的行动更值得关注,他们主动来到拍摄《无极》的地方,无偿为天池做清除垃圾和恢复草甸的工作。(《法制晚报》2006年5月13日)当然,不可能每一个人都直接去现场从事这些义务工作。对于公众而言,更需要敦促监督有关方面查清事实、明确责任归属、制定“绿色影视”的细则,而不是将炮火全部集中在某一个目标身上。对于陈凯歌和《无极》剧组来说,需要在法律和文化之间寻找到合适的位置,而不是既无视公众文化的力量又忽视法律和文化对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