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按理说是很爱过节的,跟我们毫无关系的西洋节日也拿来过得十分起劲,图的是个热闹。但是怎么过节却好像越来越成问题了。旧历的新年,遵守的习俗越来越少,节目总不过是一帮人吃吃喝喝或者外出旅游。西洋的节日,比如圣诞之类,还是瞎起哄的多,除了出门可见的圣诞帽和商店橱窗里摆放的圣诞树,回到自己家来也全然没有这个“舶来节”的样子。
传统节日怎么过都已经很犯愁了,自己兴起的节日要怎么过更成问题。电影节、电视节是与国际接轨后的“产品”。原本是有“金鸡”、“百花”和上海三大电影节的。这么几年下来,总没有一个能够像戛纳之类能够办成世界人民心向往之的派对的。“金鸡、百花”合并之后还不行,还得隔年办一次。电视节也是,一只“金鹰”越飞越没力气,一年一届不成也只能改为隔年一届。怎么过节,真得好好琢磨琢磨。
上海电影节电视节双节同行,因了电影节的A级国际电影节之名还没有像其他影视节那么落寞。不过,也颇有黯淡之像。上海电视节今年是20周年纪念。主办方煞费苦心的邀请了诸多影视明星和大导演加盟,撑足了门面。可是,会展中心却难掩冷清。新剧、大剧只有寥寥几部。为什么?因为按照国内电视市场的规律,大剧多是七、八月之后才启动的,项目还未上马,没有具体内容可以拿到早在六月举行的上海电视节上来。何况,北京电视节已经推迟到了八月,大的影视公司又多是在北京的,大可按计划慢慢启动项目,参加北京电视节。如此下去,上海电视节只会越来越冷清。何况前几年电视市场混乱,不少投资者贸然闯入以为可以赚得一桶金。加大投资、开拍剧目增加的结果是仅仅央视的电视剧“库存”在投资上就高达4亿元。
库存太多也就罢了,好好的自己举办一个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出了11个奖项只有一个记录片奖项是属于中国人,电视剧制作方面全军覆没。怎么让国人提得起兴趣来关注?跑了三天电视节,坦白说最有趣的不过是件最无聊的事情:论坛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女子提问,答问官员巡视了会场几次最后忍不住说:“提问最好是站起来。”站在后排的该女子委屈的说:“我就是站着的嘛。”其余的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作无聊状。韩国的、中国香港的……远道而来的参展商多只是抱着联谊的心态。对于做成买卖未抱太大希望。至于电视台的采购人员,大剧、好剧来之前已经盯住了,如果抢购也不是人多口杂的电视节上能够让双方定下心来完成的事情。所以各人都没啥兴致的样子。
这个节要怎么过?大概主办方明年还得绞尽脑汁。周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