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闻晨报:那年我们19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02:37 新闻晨报

  □文/王昕

  这个消息让我呆了好一会。

  他们那一代的人逐渐离开我们了,前些日子是梁弘志,现在是马兆骏。人走了,那个时代其实也早已走了。

  1991年,在音像店买到特价的马兆骏《我要的不多》卡带,2块5一盒,这是我第一次听他自己唱歌,虽然《会有那么一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很是红过一阵,但红的只是翻版此歌的内地歌手,和马兆骏没什么关系。

  马兆骏就从没有在内地大红大紫过,尽管他的歌不少在这里很红:《会有那么一天》、《宽容》、《我要的不多》,还有那首到他去世后的今天我才知道也是他写的《心雨》。他只是在一批喜欢音乐的30岁以上的人群中被接受着,即便阿哲的歌迷,也很少人知道《宽容》的作者自己也会唱歌。

  那盒卡带我至今还保存着,多年前它就已被听得磁粉没了多少,可作为一种回忆,我说舍不得把它扔掉,就像丢弃一个与你相知多年的老朋友。

  卡带是引进的,把马兆骏《我要的不多》和《心存感激》两张专辑的几首歌拼成一张,《微风早晨》、《上海公园》、《我要的不多》都很喜欢,最有同感的是最后一首《那年我们19岁》。一段无忌纵情的青春,唱到后面,缓缓中带出无悔与感伤,在我的19岁,却化作对未来的向往,觉得歌里电单车的日子,自己也即将要去体验。

  后来的时间里,又听到《心情·七月》、《就要回家》,后者写到两代人之间的问题,绝望的情绪至今让我难忘,前者是对自己民歌时代的回顾,仿佛看到木棉道上走在七月凉山的少年,在惆怅中满含希望。

  再后来,他换了公司,出了《美姑娘》,听得我实在没什么感觉。这时期,也听到他的一些负面消息,偶尔,听到阿哲讲他和马兆骏之间关于《宽容》的故事。随之,再也没了他的消息,看到他妹妹马毓芬的名字反倒很多,她是很多歌手专辑里的和声。

  如果不是去世的消息,他或许还是依旧停留在我记忆的深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人走了,记忆却苏醒了,一个人的死,唤起很多人的感慨,我不知道这对于死者是不是有些不敬。

  再也回不去19岁,只能向前,走到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83,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