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评论:陈晓旭被文学名著放大了的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8日11:27  华商晨报

  刘铁(辽宁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学者)

  20年前,我已断言,陈版林黛玉就是我想像中的,而且不会再有超过她的。

  20年后,从她出家,到其香消,举世表现出的关注,表明了对她的这一形象塑造的高度认可。

  与其说世人关注她,不如说是,她高度吻合的角色化人生,牵动了世人。无论对导演,还是对读者与观众来说,能找到一个形象与气质切近作品人物的演员,实属不易。能找到陈晓旭这种不仅具备上述条件,还能在戏外,可持续地印证书中人物命运的命运,当然更难。这是说,演啥像啥像到这个地步的“戏剧化人生”,其概率应在地球被天外飞石撞击之下。

  关注陈妹妹的民声中,一种理论在泛起,好像不演这个角色,她就不会如此悲剧。笔者觉得有必要澄清这一点,也就是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事实是,没有那部电视连续剧,红颜如晓旭但命薄亦如斯者,照样红颜薄命。《红楼梦》书外的林式女性,古往今来,多了去啦。她若不演这出戏,幸运之神还是不会照拂她。不幸不在于她带着这种潜在的病因演了这个角色,而在于,人类顽疾于她身上,邂逅了文学名著。从另一角度说,这就是幸运,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不幸中之万幸。

  试想,如果没有20年前的那次上镜,今天,能有几人为她的离去而唏嘘而潸然?不管我们怎么愿意主观化地解释人生,我们都须接受一个事实,即,文学而且是名著,并未改变她的人生,不仅未改变她的容颜,更未改变她的生理细胞。《红楼梦》及其影视再现艺术,介入她的人生,充其量是一种放大,放大了她的玉树临风的萧萧形象,放大了她那哀婉枉凝于眉间的刀削脸庞;当然,也放大了过早扼杀这尤物的病魔,及其发作的信息。

  如果非要说这是宿命的话,那就应该说成是文学名著导演的人生悲喜剧。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有电视以来,演过电视剧的人当以万计,能让我们记住的,有几人?陈晓旭的幸运亦即不幸,就在于只演了一部,而这一部恰是名著中的名著。她的形象塑造经历告诫人们,特别是告诉渴望一戏成名的青年,“触电”不是捷径,触改编文学名著的电影及电视剧之“电”,才可能放大你原本平庸的人生。当然,你也要为之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读书,读名著而且是文学名著;生病,甚至是不治之症。

  屹立于世界文学峰巅的几座名著丰碑,犹如保护法老的金字塔。它不是不让人接近或演绎,而是要求进入它的人,通过表演深刻理解它之人,拥有非凡的素质与气质。能把文字造型体现为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为多数人所接受,这样的人是可以出入文艺与人生的真正演员。因为,他/她必能承受人类想像的残忍。

  钱锺书先生认为:“我们中国人的命运观念尚不那么具有科学活力,而只是因果报应……换句话说,我们的命运观是行为与奖赏的代名词,而不是原因与结果的同义语。”为此,他赞赏西人怀海特的名言:“物理的定律就是命运的律令”。陈晓旭的“

艺术人生”价值就在于,她用生命演绎了人生的“物理定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3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