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论:《见龙卸甲》剧情--内容空洞转折生硬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6日11:58 新浪娱乐
第四、剧情 影片的剧情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反而可以说是非常空洞,貌似是以赵子龙的一生为线索,但其实影片真正的内容只有两场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之外仅仅只剩下了一些浮光掠影,赵子龙来历并无交代,他的爱情某种程度上是画蛇添足,前半段剧情基本上都在描绘赵子龙单骑救主,而后半段则是完全虚构出来的凤鸣山之战。这样的剧情结构恐怕称不上是高明。 首先是高潮的铺垫不足,作为战争片,战争场面自然是影片的高潮之处,但任何一个高潮都是需要过度和铺垫的。《指环王之双塔奇兵》中为了影片最后半个多小时的圣盔谷之战,彼得杰克逊用了影片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铺垫和烘托气氛。所以当高潮来临时才显得如此天地共惊鬼神同泣,而反观《见龙卸甲》,两段式的结构,两段之间的转变太快,联系太少,铺垫又是如此的薄弱,从结构上来说这部影片已经分裂成了两个部分。 其次,剧情的转折过于生硬。在占了影片一大半的那场凤鸣山战役中,其实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是诸葛亮的锦囊,第二个是罗平安的出卖。诸葛亮的锦囊完全没有了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想当初《三国演义》中也是赵子龙手持诸葛亮锦囊陪伴刘备前往吴国,所谓料事如神、运筹于千里之外。此次不但没有丝毫的神奇,反而令人大跌眼镜。先是让本来力量就不强大的军队分兵,让张苞和关兴去攻打六郡,结果双双败北。第二个锦囊更是令人摸不到头脑,其实就是牺牲掉赵子龙,以致赵子龙发出“为何如此对我”的感慨,恐怕此时坐在银幕前的我们都是满脸竖线了,这样的情节设置完全不合逻辑。而罗平安这个任务其实从一开始就比较多余,若是将他作为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则更加完美,但导演却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旁观者,虽然最后他因为各方原因而背叛了赵子龙,但很明显这一情节设置是为了影片最后的煽情做铺垫。这一手实在是过于露骨,以致好不容易营造起的氛围被无情的破坏,面对这样生硬的两处转折,再精彩的故事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其实最重要的是我并没有看出导演想在影片中表现出什么主旨,刚刚在香港金像奖上大放异彩的《投名状》充满着对于战争的思考以及特殊的人文关怀。但《见龙卸甲》却并没有表现出类似的思潮,作为一部战争片来看似乎过于简单,作为人物传记却又不符合人物传记的特点,似乎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并没有清楚地表明自己在注重什么。 可以看出,导演是有野心的,对于这样一个题材,他试图想借用历史的大框架来构架一个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他对于这一段历史的全新演绎和定位,有他自己的电影理念融汇其中,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与他的野心相对应的能力,这样导致了影片的脱节。形成了现在想架构起自己的故事却无以支撑,想脱离现有的故事却无能为力的尴尬境地,批评他诸多的失实与历史差异可以说是娱乐大片的创新,说是创新影片故事却又编的并不高明。 中国电影的大片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大制作大明星的电影,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的考虑。在论坛中看见了这样一段话:“这是很可怕的事,因为电影是文化。而“文化”依附钱而存在时,那“文化”就变成了一种消费。而且是一种纯粹的消费。这种消费风愈演愈烈,以至成为“大”导演的习惯。就好象行为成为习惯以后,麻木也将成为必然。当麻木成为必然时,真情与激情将同时消失。情感是人类的天性,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要让观众感动。不管是什么题材,都必须严肃,正确的对待这个问题。掉进方孔里的导演,如果还不能及时醒悟,那他们将会对中国电影的前景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进入2008年以来,接连上映了两部作品品质都让人失望,制作不大?演员不强?不是,而是影片中的文化内涵的缺失,前几年中国的上映的诸多大片中特技、美工、摄影等等都应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其中很多人都获得奥斯卡的提名或是肯定,但可惜的是电影本身的水准并没有提高,一部好的作品商业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艺术性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过于注重影片的商业性而忽略艺术性,不合逻辑的情节设置、比比皆是的史实硬伤、为了市场而牺牲本国文化的选择,希望今后的电影工作者引以为戒。 总体来说,《见龙卸甲》是一部拥有野心却实力不足的作品!戴威/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见龙卸甲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