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王小帅谈艺术与商业电影的生存与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9日18:25  长江

  导演都希望票房好,王小帅也不例外。

  尽管不会有太多观众会因为《左右》(blog)头上戴着“银熊”的帽子而去电影院捧场,但他仍然兴致勃勃地为这部低成本艺术片而努力宣传,柏林电影节上拿的这个奖显然是最重要的“说头”,他不能放过。

  “艺术院线”是像王小帅这样的非商业导演做了十多年的梦。欧洲人有几十年看文艺片的传统,拒绝商业片;梦想着他们的电影能在“艺术院线”里拥有更长的映期,更高的票价;梦想着自己的作品能满足精英观众的诉求,使少数人看的电影成为可能,梦想着中国电影市场上能更加多元化,电影的寿命因品质的要求而获得延长。

  现在的独立电影已经不是上世纪90年代那种地下制作的、大胆的、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未经许可的电影,而是指非商业流程制作发行的电影,或文艺电影的普及化,其实并非对此类电影的特别照顾,而是成就一个健康电影文化及培育或开拓社会风气的应有态度。

  王小帅是这类电影的佼佼者。从十七岁的单车(评论:王小帅谈艺术与商业电影的生存与发展)》到《青红》,再到今年获奖《左右》。他的电影几乎都没有变化,依然一如既往地表现人们的迷茫无助,依然像我们对待城市的众多可能性一样,探讨着中国社会各种欲望的爱恨纠缠。作为那些跟他一样曾在主流边缘努力过的导演,随着获奖,一步步被主流所认可。他们拿到了话语权,他们的关注投放到了公众讨论的层面。

  这些国外有口碑,国内没票房的电影,自有其不可取代的时代价值和意义。这些电影触摸当下,反映今天。然而,普通观众进电影院图的还是热闹。2007年的票房共33亿人民币,其中,国产片超过一半,比2006年增长了6亿元。仅年底的投名状(评论:王小帅谈艺术与商业电影的生存与发展)(blog)集结号(评论:王小帅谈艺术与商业电影的生存与发展)》就是4亿元。这些上亿元的票房都是商业元素充足的类型片,火暴而煽情的场面培养出的是观众单一的趣味。它让人们更加相信,只有大制作的电影才值得进电影院观看。

  但是,一个电影市场一年仅靠一些商业大片去支撑着,观众们只满足于单元化的娱乐选择,都是不健康的。世界上不同地区,沉重写实的电影,不代表绝对没有市场。“王小帅”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公平对待艺术片的放映模式,需要的只是让更多的观众预备好走进电影院并非寻找娱乐和廉价的感动。不过,这一个过程得慢慢来,以愚公移山的精神。

  访谈

  《长江》:我们怎么来定义“艺术电影”?

  王小帅(以下简称王):艺术电影的定义,不是在于导演和电影本身,而是管理和制作体系。商业片是工业化控制打造体系,这个体系里容不得半点非商业元素,他们要用电影积累的经验和现代的可以手段来把电影拍得好看。举个例子,流行歌曲必须要琅琅上口才卖得好,窦唯(听歌)唱“DON’T BREAK MY HEART”的时候好着呢,他一弄“黑梦”,老百姓不懂了,就跟他分离了。艺术电影也一样,观众一不明白,稍微需要动脑筋就不行。

  《长江》:你真的认为艺术和商业是无法融合的吗?

  王:为什么要融合?他本身就是矛盾,全世界都没有融合的。融合只是把艺术片做得好看一点,或是把一个商业电影做得有特色一点,这是他们的调和,但他们本身不是一个路子。

  《长江》:从1993年的地下电影《冬春的日子》到2008年的《左右》刚好15年,你如何来概括这15年独立电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1] [2] [3] [下一页]

王小帅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