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TVB在90年代也拍了《西游记》,张卫(blog)健和陈浩(听歌 blog)民(听歌 blog)前后两任“齐天大圣”齐逞搞笑之能;刘镇伟的电影《大话西游》,让周星驰
收获了连他自己都不理解的“后现代和解构主义大师”头衔;日本人在2006年和2007年连续翻拍了电视版和电影版的《西游记》,唐僧是女明星客串的,孙悟空则成了神经质超人;由李连杰blog)和成龙合作的大片《功夫之王》,每一个东方人一眼就能看穿这个来源于《西游记》的故事创意,李连杰也让人惊奇地演了一回颇具风格的美猴王;还有英国电视台BBC为北京奥运制作的宣传片,以西方人眼中的孙悟空为主角,构建了他们对东方文(blog)化的遐想。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众对《西游记》的宽容度超过了《红楼梦》,因为一直有人在大话西游。但张纪中比其他人更明白老百姓对自己作品的宽容度到哪儿,“如果是电影,可能还有一定的宽容度。电视剧没有什么宽容度,如果你胡编乱改的,老百姓是不会宽容的。《西游记》是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财产,难度也就在这儿,你改动它的时候,就像改老百姓家里的东西一样,大家当然不乐意了。”
为何翻拍不断?
如今大家都懂了,各种经典名著和小说被不断翻拍是因为市场的诱惑力,相比未经过检验的原创剧本,流传甚广的经典名著和小说们不缺粉丝。张纪中说,“不可否认的是,名著和小说里丰富的含量是翻拍的主要魅力,人们不知不觉地在消化小说里体现的精神。其次,大家想看看再演一次会是什么样。”
我们说一个人有计谋,简直是当代小诸葛;这个人太莽撞了,简直是猛张飞,小说里的这些形象已经渗透到中国世世代代老百姓的心目中。“所以今天我们去拍这些戏,要把人物形象去和人们心目中的感觉对位起来,难度是相当大的。当年我们完全遵照小说在拍摄《三国演义》,我相信现在肯定不是这个角度了;今天我们拍《西游记》也面临着和大家心目中的感觉去对位,不是说大家看惯了戏曲形象,我们就给他们这个,而是一种感觉的对位。”
一直被人诟病“胡编乱改”的张纪中还说,“每个翻拍版本的创作者都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挖掘每部小说的精神内涵,比较完美地表达小说要说的东西。”
创作思路自认谨慎的张纪中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和“炒作”连在一起,只要是他的戏,从选角到选景到播出,无不轰轰烈烈。有人总结了他的金庸戏,从《笑傲江湖》百分百的挨骂率,到《天龙八部》高达八成的称赞声,再到《鹿鼎记》的全民找茬,观众的批评越来越有技巧,而张纪中面对骂声的心态也逐渐走向成熟,在骂坛中茁壮成长。“从播出的效果来说,这些戏都被大家接受了。肯定有人会有意见,但有意见的人看得比谁都欢,你说他是否接受了这部戏?他接受了,只是接受的过程中他有些不满。这个不满,恰恰是被放大的部分,满意的部分没有得到任何的表达。当初大家对《笑傲江湖》有一些意见,但这部戏真的烂到不能看的地步?我看还不至于吧,他们还把所有的细节都记住了。”
在对传统文化的演绎中,在商业和美学的结合中,张纪中以比同行先进一点的商业运作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时尚:不需要做什么营销,就会有许多人蜂拥而至,媒体和观众的关注甚至到了“过度”的地步。而且他能很冷静地对待媒体的反馈,这种“沉默的螺旋”在今天的网络时代非常重要。
问题是这次更困难,一旦《西游记》开拍,就意味着和“糟蹋经典”这个评价或者疑问联系在一起,这是自1982版电视剧后所有从吴承恩的神话故事中获得灵感的影视作品的共同待遇。总有人一看别人在拍《西游记》里的故事,就斥责其恶搞人物,不知廉耻地践踏民族文化。张纪中将如何走自己的路呢?
也有评论指出了,有责任心的恶搞,只关乎文化的外壳,并不损及文化的内核。更何况,《西游记》这本名著本身就是一种“恶搞”作品,是吴承恩对“玄奘取经”这段真实历史的恶搞,是吴承恩对当时的政治生态和风土人情的夸张解读。撰稿·王 倩(记者)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