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人性是戛纳不变的嗜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6日02:06  新京报
新京报:人性是戛纳不变的嗜好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作者:赛人

  戛纳电影节和美国奥斯卡最大的区别是,悬念过足以至于没有悬念可言,也就是说,你懒得探究花落谁家是否会应合你的揣度。而奥斯卡,多少是能度他人之腹的。所以,看到迈克尔·哈内克的《白丝带》将金棕榈捧到手中时,不少媒体硬要爆以冷门之字眼,更多的时候,像一个填字游戏。因为戛纳从不在乎呼声最高的电影,或者说它有没有呼声最高的电影,这都成一个问题。戛纳的原则是吸引全球顶尖电影人最新的影像成品,当观众或被火一点就着的影像和深藏着流血一般的思想,而不知所措,还来不及细细地咀嚼和慢慢地消化时,戛纳已经替我们盖棺论定了。

  先说一下迈克尔·哈内克,他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也是当今世界影坛最具大师相的导演,他用貌似简单易学的电影语汇,去洞穿个体与秩序之间的种种假象。《白丝带》说的是前法西斯时代的乡野传奇,这部黑白电影,道尽的却是后法西斯时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人类痼疾。即善男信女们在集体无意识中力图寻求安全感后,如何成为极权主义祭坛时的精神祭品。哈内克的导演阐述如是说道:“如果我们推举出一条原则或一个理想,将其上升为政治或信仰,成为绝对至高的,那将会变得极其野蛮甚至会是恐怖主义。”

  简单来看《白丝带》是一部陈述人性恶的电影。夺得最佳导演奖的《基纳瑞》和评委会大奖的《预言者》,异曲同工地讲述了本土黑帮的阴云密布。而获得评审团大奖的《蝙蝠》和夺得影后的《反基督者》,都具有一定的巴洛克风格,都在虐人和自虐之间,展现人性难以救赎的荒凉。从这些层出不穷的暴力奇观里,不难看出,戛纳的品位从不倚重电影语言的革命性的突破,而更看重对泛世界化主题的深挖、广积。从以上影片不难看出,不管其艺术形式如何,也不论其艺术水准的高低,都在以电影人的良心,呈现反秩序的无望,以及对建立新秩序的灰心。而不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奥斯卡上的折桂,是要给全球金融危机,送来缕缕清风,以振民心。戛纳的更多作为是要往伤口上撒盐,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到这个摩登时代的真面目,以及我们自身的站位,无论怎样的游移,都将是徒劳的。

  本届戛纳电影节,说是有四位华人导演入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但除了戛纳电影节的另一位常客———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李安《制造伍德斯托克》杜琪峰《复仇》蔡明亮《脸》,都有着不同层次的清浅和不同程度的自我复制。个人趣味并没有与世界艺术电影的大势所趋形成合流,对时代的症候,并无太多的问津。他们的铩羽而归也就在意料之中了。而娄烨坚持为全世界人提供边缘人群的肖像画,严格说,也是一种自我复制,但这些不计较爱情规则和社会约束的旷男怨女,一是委婉地通过他们多少有些惊世骇俗的情爱方式,传达出向貌似子虚乌有的乌托邦逃窜的愿望,同时,也充分利用他们边缘人的身份,企图与整个世界的文化陷落带接轨。从《春风沉醉的夜晚》夺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来看,也基本实现了他们的野心。而他们的自怨自艾,抑或自娱自乐,也通过他们不虚此行的戛纳之旅,证明了他们语焉不详的独立品格。

  □赛人(北京 影评人)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白丝带》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