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扑朔迷离话《风声》 新智力小说变成了行刑大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4日13:14  东南快报
扑朔迷离话《风声》新智力小说变成了行刑大全

王建明/漫画

  背景

  9月30日,备受关注的谍战大片《风声》将在全国上映。《风声》由陈国富、高群书联袂执导,改编自麦家的同名小说。9月22日,该片在深圳举行了一场试映会。多数观众用震撼、感动等词汇给予了影片正面的好评,但也有影迷认为,影片过于残酷和血腥。

  新智力小说为何变成了行刑大全?

  当看到王志文对第一个枉死者顾小白行刑的血腥和残酷时,我就开始怀疑:这真的是根据麦家的《风声》改编的吗?

  麦家的小说另类独特,《暗算》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为中国小说增加了一个新品种。有人把它称作新智力小说、密室小说、特情小说、谍战小说、解密小说,名目不一而足,但绝对与恐怖和行刑不沾边儿。《风声》曾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兼2007年度小说家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麦家声称“我得奖是因为《风声》,这是一部我用大脑写出来的小说”。可惜的是拍片的时候只记得带上了刑具。

  在电影《风声》里,智力退场,让位给了行刑,各种恐怖的刑具轮番上场,成了推动剧情的关键。这种感觉就像说约你去参加一场猜谜游戏,到了现场一看,选手们却比的是功夫和武力,你根本上不了场,就算负手旁立也觉得浑身不得劲。

  喜欢麦家的读者都知道,他的小说有超强的叙事能力和推理能力,有经营致密结构的能力。他可以在一个极狭窄的空间展开无尽的可能,翻出无尽的波澜,制造无穷的悬念,拽着你一口气跑到头,必须看个究竟。

  在小说《风声》里,两个主审与被关起来的这五个人打的分明是一场智力战。不管是日军的将官武田,还是王志文扮演的刑警队长,都是热衷于智力游戏的人,玩的是心理战。

  小说中的武田,动不动就强调自己的智力,他对李宁玉说:“现在是你在玷污我的智力,但我不会被你迷惑的。”在故事的结束,武田张网捕鱼一场空后,他望着黑暗的山野,感到双膝发软,心里有一种盲目的内疚和恐惧。武田败了,败在一场智力之战,拷打不管用,他自命不凡的智力也不管用,这样的败更容易摧毁败者的信心。

  小说中有一段关键的对话。

  “那就用刑吧,”王田香讨好地说,“有些人就是不识相的。”

  “能够用智力取胜乐处更大,”武田饶有兴致地说,“我们再打一张牌吧。”

  我觉得这应该算是小说的点题之处,也是核心灵魂。要知道武田对的是自己的手下人,每一个人虽然都有可能是敌对的老鬼,但清查以后也可能洗刷掉这种嫌疑。所以在小说中,每一个被怀疑的人都有细致的周旋的场面,里面的推理假设、群戏、对手戏和独角戏,表面上看是要解开最终的谜团,但每个步骤又让每一个谜团衍生出无数小谜团,越解谜越多,这估计就是推理小说或者说新智力小说迷人的地方。

  但是在电影里,你根本体会不到这种境界,这些动脑子玩花招儿的繁文缛节都免了,直接上来就打。就算玩不转智力,不能巧妙地把文字推理演绎成影像,也没必要明火执仗地拍成一部行刑大全。从刑具到伤痕,事无巨细,逼真冗长,尤其是对两个女性的刑法,简直有变态嫌疑。用刑从手段变成了目的,从配菜变成了主料。

  一部小说改编成什么样的电影,看看编剧的出手就知道了。看到结束字幕上编剧的名字是陈国富,我才有点明白,拍出《双瞳》恐怖片的导演,走的还是恐怖路线。麦家小说栽在陈国富的手里,基本上算是明珠暗投。

  智力和推理的级别降低了不算,就算低级别的参与感,导演和编剧也懒得让你参与。谁是老鬼,就像一场杀人游戏,你可以根据对手的表情破绽来推断谜底。没想到开头摊上两个热衷于动刑具大于动脑子的长官,结尾又被风平浪静后的吴志国一一来补白揭穿。虽然有原来如此的感叹,但这一切跟你无关,是人家主动告诉你的,不是你猜出来的。不管是低估你的智力也好,拒绝你的掺和也罢,反正这是人家自己玩的游戏,没有给你发邀请函。

  记得看过一个笑话,说一个侦探迷进了影院,兴致勃勃地等待电影开场,结果一个服务生不断找他推销东西,他很烦,拒绝得有点不客气。没想到电影刚开演,服务生过来指着银幕说:“看,那个人就是凶手!”这个报复可以说掐着了侦探迷的七寸,而我们看《风声》的七寸,早在导演启用刑具前就被活生生掐掉了。(杨青)

  这才是真正的献礼片

  新电影要上映了,各地区弄一个媒体场,请媒体记者们、搞评论的都先看看,一分钱不用花,就能获得许多宣传。我就是常常占这个便宜看免费电影,可是我这没良心的,看了那么多大片,没说一个好儿,可能快被人家取消占便宜资格了。

  我得检讨自己:别带着不怀好意的心态去看电影!所以,我就是一路不停地带着自我批评和自我检讨的心态去看了新片《风声》。

  可是,一进入影院,灯光、空气、人、声音、味道啥的,那种气氛,又让我自然反弹恢复到了不怀好意的心态。又听说是写抗日题材的,就暗想:别是《南京!南京!》勾兑一点《建国大业》吧?笑容可掬的服务员再三请我坐到更好的位置上去,我都固执地不挪窝儿,非要坐在最后一排最边上的位置,以便随时就跑。电影放映十几分钟,我都像个小流氓进饭馆敲诈似的,斜着眼睛看银幕,鼻子里面没东西但好像不住地老哼哼。当银幕上出现了汪伪政权的庆典居然弄得像广场巡游晚会,再加上美术指导是那个不懂“宁穿破不穿错”常识的叶锦添,我的不怀好意就更瓷实了。

  我认为有意站在对立面看片子,是对片子负责,如果要给观众推荐或评论介绍,就要对观众负责。尽管片商常常利用媒体,但媒体不能主动去被利用。因此,为了对立而对立,为了不怀好意而不怀好意才是正理儿。这应该成为媒体看片的一项基本原则。

  可是,片子再往下进行,我就不得不收拾起自己的散漫,慢慢地、不自觉地到了一种近乎正常的状态。成为一个被正常人拍的正常片子吸引得愿意跟随剧情走,愿意期待、愿意琢磨、猜测的正常观众。我开始将身体坐好,并且有点庄严地欣赏起这部片子来了。我一向不看好近十年捧红的明星,认为他们基本上不是靠表演红的,可是在这部电影里,我发现这几位的表演都改变了我对他们的不准确的印象。没别的,就是好看。说话、表情、动作等等,用看戏的行话说:“都是那里头的事儿!”

  已经好多年没有看过这种片子了,或者说接触过这种故事了。前些天看了《斗牛》,期望很高,但看了很失望,觉得也是老虎闻鼻烟儿——没影儿的事儿。

  而这部《风声》,我觉得没有一个镜头是幼稚的——这个要求是不是很低级?但现在那些所谓国际大导演如约翰吴(宇森)和大师导演陈凯歌,不就是常常很幼稚吗?《风声》的情节、细节,给人的感觉很真实、节奏很恰当,角色的表演自然流畅,不做作,也值得品味。

  到了后来,女主角死的时候我竟然受了感动,在这个时代,我以为自己早就不会感动了。那女的留下一句话:其实老鬼(敌人寻找的中方情报关键人物)不是一个人,它是一种精神、是信仰。在战友对她的回忆中,她的声音在画外:我不怕死,我在乎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在民族存亡之际,我只能这样选择,哪怕能挽救危机于万一,我也死而无憾。

  我觉得我必须向更多的人推荐这部影片,因为一个正常人,谁都可以成为老鬼。别看什么《建国大业》了,要看就看《风声》——您说了:废了那么多话,干嘛不介绍剧情?干嘛不说说到底好在哪儿?你到底会不会写影评?回您的话:正是为了不破坏您观看影片的整体感觉,我才出此下策,有意回避剧情,闪转腾挪,不在您将要吃的西瓜上先咬一口。

  我认为《风声》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好得几乎让人不相信是当代中国电影。我觉得中国电影要是这么搞,会有好电影出现。我也通过看片,发现自己是一个可以被好电影影响和教育好的人。我同时觉得,这才是最最正宗的国庆献礼片呢!(许石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