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国信
第46届金马奖颁奖结果出来后,张家辉凭借《证人》以及黄渤凭借《斗牛》获得双影帝,这是金马史上第一次的“双黄蛋”。
“双黄蛋”这种事虽然在内地的金鸡、百花、华表奖中很常见,但在金马奖46年的历史中还属首次。所以此“蛋”一出如同往粪坑里丢了一个炸弹,立即引起了不少怀疑和争执,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指责之声。而对于评委,大有不打倒此“人民公敌”不放手之态势。
鉴于世界奥斯卡等奖项从来没有授予过双人,一些人将此视为中国电影奖项难登世界殿堂的原因。“双黄蛋”一时之间成为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词语,掩盖住了两人封帝的光辉。但是,下“双黄蛋”并不能说明电影质量好坏和国内电影类颁奖的权威性,也不能说明今年的金马奖就是一场闹剧。如果说我们坚持“一哥一姐”的做法,或者是宁缺毋滥就是否就意味着很有格调?就能在国际上叫得出名了?此强加于之的说法完全是一种混乱的逻辑,不是放屁砸了脚后跟一样吗?即便舆论能够“绑架”评委,又能怎样呢?奥斯卡的权威难道是因为来自“一枝独秀”的颁奖风格?
从原来的溢美之词到现在尖酸的讽刺,舆论“大转弯”的焦点表面上停留在谁更有权获得最佳男主角,实际上是在讨论能不能下双黄蛋?要不要和国际接轨的问题。于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讨论,不惜“口水相向”,闹得头破血流也要争出个“一哥一姐”来。
但与国际接轨是一个“橡皮命题”——可大可小。现在和多人陷入了误区,什么都喜欢拿与国际接轨来说事,但是最为可悲的是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还削尖了脑袋要往里面钻,实在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所以网上流传的“收费向欧洲看齐,收入向非洲看齐”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自嘲。如果说颁奖向国际看齐就可以提高我们的电影制作水平,我是举双手赞同的,但事实远远不会这么简单。“看齐”是一个动作,体现的却是国人自卑的心理。我在想,我们何时能够“放下小菩萨,树立一点大目标”?
今年的“双黄蛋”产生其实是有深刻的背景的,首先是大陆片的兴起,不可避免的对原来一直占据着市场的港台片产生冲击,两者的矛盾的斗争也在越演越厉,黄渤和张家辉恰好是两边的代表。其次,这是小片的兴起对传统大片的挑战,近几年来黄渤带着他的小片一路席卷而来,市场纷纷倒戈,可以说小片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并不断的挑战者大片的地位。这也真是评委举棋不定的原因。我们很多人其实是肚子疼怨灶王爷。
既然双方都优秀,何不下个“双黄蛋”呢?既然是应得的荣誉,就没有必要学什么诺贝尔只给活人,或者是奥斯卡一枝独秀。唯一性不是不好,过分强调唯一性,带来的只有遗憾。而现在和多人都将这种思想滥用了。当然,我绝不是说就要搞什么平均主义,名额分配之类的东西。如果有实力,不妨爆一下冷门,要知道“双黄蛋“也是一个好“蛋”,而且比“单黄蛋”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