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庐山恋》到《庐山恋2010》,从《我的父亲母亲》到《山楂树之恋》,每当我们钩沉经典清纯银幕形象时,总不免为美好往昔感动,转而为清纯不再、童话破碎惋惜不已。
以《山楂树之恋》和《庐山恋2010》为代表,缅怀或寻找清纯之风在这个秋天泛起。只是纯真的爱情,到底是在被寻找,还是在被消费?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雪莲发自北京 欲望张扬年代里,银幕上也多是快餐式的浓重爱情和血雨腥风的古装大制作,而商业资本的介入,带来的更是整个中国电影外在包装上的高歌猛进。一部电影上映,人们讨论的往往是演员阵容、导演手法、投资和票房,而本该是电影立足之本的情节和立意,却恰恰无人提及。而就在这个秋天,某些转变似乎正在悄悄发生,首先是曾点燃中国电影80年代激情之火的导演张艺谋,在经历新世纪十年的商业道路探索后,来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回归——他拍了一部反映文革年代“最干净爱情”的《山楂树之恋》,以缅怀过去年代的纯真爱情;而凭借1980年中国最早纯爱电影《庐山恋》走红大江南北的资深“玉女”张瑜,于庐山陪母亲再一次重温该片后,勇执导筒,打造出《庐山恋2010》,以新时代的爱情来回应30年前的经典。
中国电影在经历“下海”以来的数度沉浮后,是否正迎来自己的找纯年代?而这些被打捞起的所谓纯情,到底是在被纪念,还是在以另外一种形式被消费?
被消费的清纯
也许是处于对当前影视界流行的“重口味”的抗议,这一次,张艺谋没有玩形式主义,而是安静地看着老三和静秋初识、相知、守望和彼此承诺、到终局的悲剧上演,在张艺谋心中,这份淡雅实在浓情蜜意,他甚至完全将吻戏剔除,用“纯爱”来满足现代人的怀旧情结。《山楂树之恋》正是靠着这份“纯情”,于2010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但是,这一完全无吻的处理并不能让所有人买账。不少人认为《山楂树之恋》中,静秋与老三之间过于纯情,是一种中学生式的恋爱,或是兄妹之情。对于好久没有重温这类纯美的观众来说,这样的淡雅清新甚至成为一种对影片节奏平淡拖沓的批评,不少人甚至在结尾高潮处并未落泪。而这部纯爱电影,更是在韩国这个“纯爱电影之国”备受冷落,有报道称,2010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发布会上,到场的几百家媒体普遍热情不高,举手发问者寥寥。
巧合的是,继张艺谋在为新片选角时,发出“现在的90后真长得不行”的抱怨后,新生代导演王全安、青春电影《80后》导演李芳芳也相继感叹“清纯女难寻”,这也引发了娱乐圈对清纯的关注和争议。
应和者感叹除了大环境“谋杀”清纯,娱乐圈自身也不争气。而反对者则认为,张艺谋只不过是在炒作自己的电影,或者是张艺谋在推行新的女色消费主义。久经沙场的张艺谋果然老谋深算,他踌躇满志志得意满满口胡言地轻易用了“清纯”一个词就把90后推上风尖浪口。按老谋子的炮弹说,90后好女孩不再有,“清纯”从此成为稀缺而奇货可居。然而,所谓清纯,到底是被寻找,还是被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华语导演对清纯的理解,还是局限在肉体纯洁的肤浅层面上,在大众要求爱情电影清纯时,总是先要求女明星而非男明星清纯。“就是男人对女人很不公平的要求。”著名媒体人洪晃说,在她看来,娱乐圈找不到清纯的女演员,男人要负绝大多数的责任,全世界的男导演是清纯最大的消费者。特别是一些有权势、有话语权的男人教坏了这些女孩子,让她们认为要成名必须付出代价,导致现在娱乐圈里不相信有清纯的存在,漂亮成为追求名利的工具。
电影中的纯真爱情
中国电影人对清纯银幕形象和纯爱电影的钟情由来已久,不过在追溯这一段中国“清纯”电影史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何为“清纯”。“清纯”二字最早出自晋朝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下》:“率由旧章,博选天下清纯之士达国体者,以补其虚。”古代的“清纯”是形容男子的思想,是道德上的评价,而现在多形容女子思想单一、纯洁。
自然,时代不同,对清纯的定义也不同。在今天,有的人认为,清纯大体上源于传统男性对于女性干净、处女和不经世事,看上去楚楚可怜,从第一秒开始让男性处于“有能力保护女性”的优越感。在影视策划人杨晋松看来,清纯是一种纯粹高贵的内在气质,不仅仅以年龄与外形来区分,更不能用处女膜的概念来做杠杆。女性导演尹丽川,则认为,清纯是指没有被现代城市文明污染和物质化的。
从1980年代《小花》中的陈冲到如今的香港组合TWINS,电影银幕上被命名为“清纯”的向来不乏其人,而每一代观众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清纯玉女”。有网友总结说,“60后”眼中的清纯玉女是陈冲,她塑造的小花,如同雨后原野上色彩斑斓的无名花朵。“70后”眼中的清纯玉女是高圆圆,她无邪的眼神、阳光的笑容,让无数“70后”为之倾倒。“80后”眼中的清纯玉女是刘亦菲,高贵又不失邻家女孩的平和。“90后”眼中的清纯玉女是郑爽和杨幂,干净清爽。
若说中国纯美爱情电影的鼻祖,那必是1980年版《庐山恋》无疑,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吻戏” 它曾引起诸多争议。新中国成立后在电影及舞台上绝迹的吻戏,骤然出现在一部原本可能默默无闻的庐山导游片中——风景优美的庐山风景前,张瑜含情脉脉看着郭凯敏说:“孔夫子,你就不能主动一点儿吗?”并羞涩地闭上眼睛。一旁的郭凯敏害羞得把脸转向另一边。这时张瑜主动在郭的脸颊上印上“蜻蜓点水”的一吻。据说,这不到一秒钟的吻戏,两位害羞的演员为之努力了一个小时才拍成,而这轻轻一吻,也在当时的中国引起极大的轰动和震撼,一时间,《庐山恋》成为那个时代年轻男女的恋爱教科书,张瑜也晋升1980年代的清纯玉女代表之一。
1982年谢晋导演的《牧马人》是新中国又一部“纯爱电影”的经典之作。它讲述1970年代末,在西北敕勒川牧场做了小半辈子牧马人的小学教师许灵均一路风尘来到北京饭店,与3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旅美华侨企业家许景由见面。在艰难岁月中与四川苦命女李秀芝结为夫妻后,许灵均更是尝到苦尽甘来的心酸与甜美。片中不乏男女之间的鱼水之欢,不过导演用了一个含蓄的表现方式:用一个升降机拍摄草原的漫山遍野的野花,一匹白马与黑马在水边奔跑,然而,影片讲述了人和人之间患难之时的真心帮助和关怀,夫妻之间最朴素最真挚的爱情和相濡以沫的信任。这些最基本的、最朴素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至今令人怀念。
当我们将视线转回今天的银幕,张瑜导演的处女作、正在上映的《庐山恋2010》因湿身激吻镜头的曝光而再成焦点,令吻戏再度成话题。在张瑜看来,这是适应新时代的爱情。尤其是在吻戏已从禁忌变为司空见惯甚至泛滥的今天,一个热吻、床戏、裸露镜头,早已成为影片噱头,所谓激吻,实在平常。由此,“几十年过去了,银幕的爱情解放了,而我们的电影事业却没有向观众献出纯净的初吻。”
清纯之死
每当我们钩沉经典清纯银幕形象时,总不免为美好往昔感动,转而为清纯不再、童话破碎惋惜不已。清纯类型的演员还会出现吗?清纯爱情电影以后还有市场吗?悲观者认为,在华语娱乐文化里,清纯没有可靠的文化立足点,没有长期的商业卖点,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它的死因是大众、媒体与艺人自身的合力。
因为,在中国娱乐文化范畴内,“清纯”源自自然主义心态,与它对应的“性感”则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除非拥有与“性感”相同数量级的文化背景支持,否则清纯无法立足。例如,斯威夫特之所以清纯,因为她的形象立足于美国乡村音乐文化;而章子怡不再清纯,因为《我的父亲母亲》里乡下妞形象不仅与城市文明背道而驰,更不利于章子怡的商业远景。
在一项“你是否希望演艺圈有更多清纯新人出现”的调查中,选择“很希望”、“不关心”、“不希望”看法的网友,各占25%-30%,如此来看,大众对清纯的需求并非迫切。在影评人米荆玉看来,这种非迫切的心态是因为,清纯在华语娱乐圈已经死了两次,第一次是杨钰莹因远华案爆出被包养丑闻,内地派清纯就此寿终正寝;第二次是以艳照门爆发为标志,港台清纯派从此夭折。虽然法律对这两大丑闻作了明确处理,但大众对涉案女星的道德宣判没有明确的刑期。屡屡挫败的清纯预期,让粉丝们陷入新一轮不想期待又不能不期待的焦虑。
米荆玉认为,对清纯的扼杀,娱乐传媒也是罪魁之一。娱乐圈的近十年,是传媒与明星互飙堕落速度的过程。作为形象资源,清纯只是一个女星出道的原始状态,它有一个逐渐演化的曲线,曲线的重心总是偏向性感。蔡依林以清纯少女形象出道,以热辣舞娘形象走红,一个有心人可以去考证她罩杯变化曲线和传媒关注度曲线,二者的峰值是同时出现的,传媒注意力总是沿着性感曲线爬升——试想你多久没看到孙燕姿的新闻了。你清纯,你就不被关注,这就是传媒对清纯的判词。
而作为一个影视投资对象,清纯玉女的商业回报率一直没有进入成长期,投资人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即便是“清纯原教旨主义者”张艺谋,也不忌讳以“满城尽是大馒头”的视觉情欲来赚取骄人票房。冯小刚更是生冷不忌,《非诚勿扰》尖锐讽刺了“一年一次”的车晓(车晓嫁入豪门是对清纯最荒诞的嘲讽)。
而在以上铺陈的否定论断下,洪晃还是十分肯定地认为,清纯将来当然会有市场,因为观众还是愿意去接受一些美好的事物。纯爱电影会继续有,因为观众有需要,这类电影能满足那部分观众心理最敏感最美好最动人的部分,关于初恋,关于曾经的她或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