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沉默是金,怀旧是情

2012年02月28日09:31  东方早报

  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服装设计、电影配乐

  董铭  

  在金球奖和英国学院奖受捧,在奥斯卡获得10项提名,恺撒奖也忙不迭地把“最佳”们送给《艺术家》,乐于骄傲的法国人早就不厌其烦地列数导演米歇尔·阿扎纳维修和让·迪雅尔丹的好。这从法国媒体的评价指数和票房曲线就可以看出端倪,今年1月中旬,《艺术家》重新上映,每周票房都稳定在10万人次以上,全球总票房已突破7000万美元,这对于一部没台词、没场面的默片可谓奇迹。即便苛刻如《电影手册》和《解放报》,也在批评中对《艺术家》留有余地,新闻中常能见到导演手握某座奖项,“阿扎纳维修和迪雅尔丹将继续歌迪亚的凯旋吗?”如果这一切真如片中的那个Happy Ending一样,怀旧的宝是押对了。今天的法国人已无法像卢米埃尔、百代和新浪潮时期那样,充当世界影坛的旗手,用一部精心模仿的默片,打造成电影史的“新化石”,这也算是一种取巧的成功。

  从早期电影到默片再到有声片,欧洲和美国电影在这三四十年中是并存的。除了早期的好莱坞风格,一战后还有德国的表现主义和法国的印象主义足以大书特书。但是在今天的电影史上,好莱坞银幕才是声音变革的主要见证。《艺术家》的主题是“一个默片明星的沉沦”。若是细究起来,也会发现掺杂了印象主义的主观手法(如内心痛苦时的叠影),并不全是好莱坞传统。迪雅尔丹饰演的乔治,是卓别林、道格拉斯·范朋克和吉恩·凯利的混合体,一个孤独地挑战时代的悲壮英雄。迪雅尔丹本人的气质和擅长领域,却一直在法式喜剧方面,他的嬉皮笑脸和玩世不恭,总让人担心冲淡了背景的沉重。导演阿扎纳维修用了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让影片在怀旧的包裹中变得轻快。女主角贝莱尼丝·贝乔(也是导演的妻子)的面孔,完全不像当时好莱坞女影星风格。这种有点“私心”的“出戏”,其实也可以看做导演刻意为之,与声效的偶然跳出一样,提醒观众“默片”早已不存,此片仅是仿作。更何况在电影史上,不少伟大的默片导演和演员,都在无声到有声的转变中,因为对新艺术的“固执”理解而被时代抛弃,因为他们就像片中的乔治一样坚信,“有声电影是电影的堕落,用听觉去辅助理解,艺术潜力即被扼杀。”

  当年《OSS117之开罗谍影》在法国影坛一炮打响,米歇尔·阿扎纳维修,这位姓氏古怪的年轻导演就开始在银幕上耍他“复古、戏仿”的绝技。相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彩色间谍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黑白默片更难把握。因为年代的久远和技术的断层,除非你真正抓住了时代的精髓,拍出“乱真”的质感,或是像《无声电影》(梅尔·布鲁克斯)那样干脆恶搞讽刺,否则反而会落得个拙劣的山寨印象。阿扎纳维修当年还在Canal+做电视编导时,就攒出过一部《美国经典》,用多部好莱坞影片拼接出一部并不存在的新片,显示了他对类型片元素的体会和消化。在《艺术家》中,画幅比、帧数、配乐、片场细节都在逐一复制经典,阿扎纳维修要在自己熟悉的一百多部默片中,寻找前人的习惯和时代的索引。那些如今已少见的打光和构图又出现在银幕上,伴随着贝乔笑容中颤动的假痣,迪雅尔丹疯狂地撕扯着胶片,二人见面时的上下站位等等,都可以体会到导演的用心,《爵士歌王》并没有终结默片,有些手法其实还在延续。

  除了摄影和配乐等显而易见的技巧,许多特效也在“欺骗”观众的视听感。因为对现在的黑白胶片成像效果不满意,《艺术家》采用了彩色胶片拍摄再洗成黑白的技术,模仿出1920年代的解析度。此外在拍摄时使用的22帧速度,更有一种默片时代才有的急促感,并给人物带来了一种天生的喜剧效果,让乔治这个角色的举动更加令人信服。阿扎纳维修的“玩心”还在某些场景上别有趣味,譬如乔治的那个诡异的梦境,除了他本人,其余一切声效俱在,车鸣、狗吠、电话铃、女人的笑声……乔治更像是代替观众穿越到了80年前,用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来突出有声设备对于电影制作、电影理论的颠覆性。间幕的使用也是默片独有的特色,除了必不可少的叙事交代,在《艺术家》中用了一次“Bang”来实现对观众情绪的“误导”。说来这些小技巧在早期影片中多有使用,如今再来翻看,多少是触动了各大奖项评委的情怀。再加上影片本就是回溯了电影圈里的“往事”,制片人与明星的对抗、新人的梦想、戏中戏的暗喻等,如《雨中曲》和《一个明星的诞生》,阿扎纳维修不把自己当外人,旁观回录了好莱坞的潮起潮落。

  传统的戏剧性设置,纯粹的人物关系,这让《艺术家》中内在叙事的地位让给了更加明显的外在技巧。但这也更加考验两位主演的配合,在《OSS117之开罗谍影》中贝乔和迪雅尔丹的爱情还有台词依靠,可在《艺术家》中,就只能靠纯粹的表情和动作来完成。抛开复古的情怀和考据的技巧,片中佩蒂和乔治间难能可贵的爱情,或许才是普通观众被这部影片打动的原因。这不是新浪潮,也不是后现代,浪漫本来就很简单,只是一见钟情的互慕。乔治与妻子的感情冷漠,导演仅效仿了《公民凯恩》的几个镜头就足以交代,但在与佩蒂若即若离的关系上,我们看到了诸多经典爱情片中的桥段,并不局限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可以说,这部《艺术家》是阿扎纳维修献给自己和贝乔的情诗。在向好莱坞致敬的同时,这个法国男人也不忘向阿根廷裔的妻子传递另一种痴情。

(责编: 琉璃)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