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于音实习生孙苗报道
放映23天,观影人次破3200万,票房突破11亿,这就是投资仅3000万的《泰囧》创造的疯狂纪录,而且这个纪录还在不断被刷新。而此刻,《十二生肖》不过才接近7亿,《大上海》也刚刚过亿。
在这个山中无“老虎”的贺岁档,《泰囧》可以称“霸王”,但票房好到失常就不正常了。 11亿,这是中国电影人的伟大抱负,也是中国观众的一次性报复。正如影评人“老大爷暗夜骑士”所言:“它(《泰囧》)的成功是中国电影长期畸形发展的一个饥渴式爆发,宏观看,不正常也不合理。 ”因为《泰囧》不是“神作”,只是部工整的喜剧片,但当电影演变成“《泰囧》现象”后,一切都不那么简单了——无论从观众还是市场角度来看,中国电影都需要好好反思了。
失衡的观众:没看就错过热议焦点
当《泰囧》的票房神话一路延续之际,网络上也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真没感受到神奇之处”、“不至于那么出色”……这只不过是部投资3000万的常规喜剧片,制胜的法宝是三个活宝型演员,加上挠痒痒的段子,和一路倒霉、不断出丑的情节设置,却意外坐上国产片票房榜冠军宝座,12亿、13亿也近在咫尺,有人甚至预言它可能刷新《阿凡达》13.7亿的票房纪录。
对于好到不正常的票房,网友“大旗虎皮”就表示,“《泰囧》的成功与人们喜欢抱大腿的心态有关。 ”
导演徐峥[微博]更加清醒,他甚至称票房好得“有点过分”,“我就是想拍一部正常的电影,期待它有一个正常的结果,可现在是超出正常了。我真是没有想到观众的饥饿度会爆发成这个样子。 ”
但不可否认,“泰囧现象”的确引发了从众心理。就在前几天,记者亲眼见证了这样一幕,一对中年夫妇迎风站在陆家嘴正大广场门口,女的开口说:“听说现在最红的电影叫《泰囧》,要不要看看? ”只听男的回道:“你平常也不看电影啊? ”女的辩解说:“大家都说好,就去看看呗。”而跟风的观众绝不在少数,连扫地阿姨碰到徐峥都会说上一句:“你这个电影厉害的! ”足见其影响力。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葛颖表示,“现在变成了一种《泰囧》现象,大家会觉得不去看这部片子就错过了一个城中热议的焦点,都想去看看这部片子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旦一部片子变成热点现象的话,就不能将它的票房和真正的质量完全挂钩了。”换言之,失衡的观众成为《泰囧》成功的巨大推力。主演之一黄渤[微博]也赞同“观众失衡”一说:“现在没去看《泰囧》好像就过时了,和大家聊不到一起去。 ”
而“天涯论坛”的“报复性观影”一说更能说明问题:“现在看《泰囧》的观众大概看的已经不只是电影了,而是用钱用票房扇一些电影导演的耳光了。我扇你个故作深沉!我扇你个大片伪3D!我扇你个弱智脑残加抢钱!我扇你个噱头十足却惨不忍睹!……”的确,观众早已被所谓的“中国大片”忽悠得怨声载道,当实在的《泰囧》出现后便引发了“报复性”观影热潮。对于观众的“报复性消费”,葛颖也认为《泰囧》有资格被消费,“影片很平实很亲民,既不是高技术规格也不是大题材的片子,实打实靠口碑来传播。 ”
失衡的心态:做好国内市场才有底气
无论是《阿凡达》,还是3D《泰坦尼克号》,没人会质疑它们的超高票房,因为它们引发世人共鸣,因为它们能够世代传承。但《泰囧》真能承载如此高的票房吗?因为影片无论在艺术性还是国际共通性上,充其量只是一部在国内无限风光的 “暴发户”,完全不可能走出国门。就像网友“电影同行马甲”质疑说:“近年的中国电影,除了本土票房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外,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什么?一部达到十亿本土票房的电影,海外销售近乎零,这又是为什么?电影需要娱乐,也需要传承,中国电影需要《泰囧》,但更需要《教父》。当20年后我们还记得《泰坦尼克号》的时候,还能记起哪部中国电影……”
“电影同行马甲”提出的疑问不免有些苛刻,但的确值得思考。《泰囧》赢了票房,赢了国内口碑,却不能如同样是低成本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那样震撼全世界。正如网友“小盘-20130309”所说:“真正的电影是传承世界文化的,如果拍出的只能让自己人看得懂的话,即使再成功也是失败的,这也是电影人所强调的! ”
而《泰囧》作为喜剧片的质量到底如何,从好莱坞编剧导师麦基[微博]的观点中就可判断。 “想要考验一部喜剧电影是否真正优秀,一是要看20年后人们还愿不愿意看它,二是看它能不能拿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依然受欢迎。 ”——按这两个方式去考验《泰囧》,它很难达标。
《泰囧》无法走向世界,也不算是“绝佳的喜剧电影”。但葛颖却抱以宽容的态度:“我们不能因为一部电影取得高票房,就要把更多附加的概念往它身上套。《泰囧》就是制作方为内地观众度身定做的,根本没想过要走向国际,或者说宣扬中华民族价值观,《泰囧》没有那么好,但确实也不错。 ”
被《泰囧》破了纪录的《画皮2》制片人庞洪也认为,应该把《泰囧》当消费品来看,“观众花了40元钱到电影院度过2小时,就为图一乐。别希望它留下太多伟大的爱情,心灵的洗涤,不要赋予太多沉重的历史使命。 ”还有网友表示:“中国电影人不能太好高骛远,很多电影连满足普通观众基本的娱乐性都做不到,别想谈什么输出,近年的有些大片是连故事都讲不好。中国电影要想真正的走出去,先把基础打好吧。 ”
《泰囧》的确不算是什么神作,但它的成功仍是可喜的。葛颖表示,“只有你把自己的市场做好了,有底气了,别人才能看得起你。文化传播这个事确实存在强势和弱势之分,强势就是因为它的市场容量大,如果我们能把世界电影市场老二的地位巩固下来,会有更多国外观众对中国电影产生兴趣。 ”
失衡的市场:只因合格的类型片太少
《泰囧》票房大红后,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这其实是类型片的胜利。在提到拍《泰囧》的初衷时,徐峥说:“当我考虑自己要拍什么电影的时候,其实我是选择类型的。选择类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用类型把这个同档期的电影区分开。 ”
对于《泰囧》的成功,庞洪认为,“《泰囧》其实反映了国内观众其实挺压抑的,需要这样轻松快乐的电影带来情绪的宣泄和释放,制片方把握得很好。 ”
曾经成功运作过票房黑马《失恋33天》的新丽传媒副总裁张文伯也盛赞 《泰囧》类型定位准确,“盯准了要做喜剧片,而不去贪心地想在一部电影里塞进太多东西。人物关系、剧情、台词就都围绕喜剧展开,非常到位。”他的结论是:“这部电影,包括此前国产片里成功过的 《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给市场的启示都是,一定要坚定不移做类型片。一定要尊重观众、尊重类型。”影评人“老大爷暗夜骑士”也评价说:“《泰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做类型片、不与观众站在一起唯有死路一条。 ”
著名监制、编剧文隽[微博]则表示,类型片是票房的保障,而那些票房失利的影片恰恰都是因为定位不清,“《一九四二》是什么类型,虽然演员都很有诚意在演一部影片,但是讲不出是什么类型的影片。 ”可惜的是,国内电影市场明确的类型片太少,不少片子可能贴上了“喜剧片”、“爱情片”、“动作片”标签,但最后却拍得四不像。资深电影人钱峻崖坦言,“国内朝着类型片方向走的不在少数,问题一是在于彻底化或者纯粹化不够,二是逮着好时机一飞冲天的幸运者太少,造成貌似类型片很缺,其实是功成名就的类型片不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