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楚汉传奇》留下惨败传奇

2013年01月23日18:25  北京青年报

  呆望着落败的收视数字,满屏的评论被吐槽和失望覆盖,《楚汉传奇》的参与者们如果不是赚到钱就狂欢的投机客,应该正郁闷着:这是为什么呢?明明导演和演员都是新《三国》原班拉来的,银子比新《三国》扔得还多,又加了大大的筹码陈道明,本来是奔着历史大剧去的,到头来却跟草台班子的古装剧差距无几?!如此惨败的大制作倒真是成了传奇。

  答案其实就在明处。《楚汉传奇》跟《三国》的差距,就是剧本的差距,就是朱苏进和汪海林的差距,就是写《鸦片战争》、《康熙王朝》、《朱元璋》的历史功底和写《一起来看流星雨》的差距,就是以当下价值观照进历史人物的原貌,和缺乏历史观、只能碎片化呈现想象,又严重缺乏想象力的差距。洋洋洒洒80集的楚汉,不见传奇,却可以好好见一见国产剧的“坏毛病”:开机的时候,找钱找大腕找风水先生,搞砸了才想起剧本是拼凑的,台词是即兴的,情节和戏剧结构是脱节的……可这么简单的道理,愣就成了国产剧撞上南墙也不回头的“眼前黑”。

  一部历史剧最终赢得尊重,靠的是对历史观的重新反思,对传统文化积淀和现代人文意识关系的重新梳理,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解读,既不简单地肯定一方、否定一方,也不片面地做翻案文章。在最具广度的大众娱乐传播渠道中,这些哪怕只迈出了一小步,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一大步。《走向共和》、《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三国》莫不如是。但《楚汉传奇》这方面的功课明显底气不足。很多观众觉得它看起来情节零散、慌乱,甚至不知所云,楚汉秦三方缺乏互动和博弈,只是一堆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的发挥甚至注水。因为,缺乏历史观这根脊梁,只能剩下一堆细节瘫软在故纸堆里,浑浑噩噩地滚动着所谓情节茫然前行。

  《三国》也有细节的硬伤,也有“雷点”,但“瑕不掩瑜”;《楚汉传奇》有“三字经”、“造反”说成“起义”之类的硬伤,并不是灾难性的,最可怕的是它的剧作本身对那段历史缺乏有高度的认识,裁剪素材根本做不到胸有成竹,相反,透过荧屏几乎能感受到一股无力感和捉襟见肘。本应火花四射的狭路相逢,滑落成一连串走马观灯似的干瘪情节;还有每一次出现都莫名其妙的秦朝戏,当故事嫌弱,当背景嫌多。大概是自己也觉得平淡乏味,干脆整集整集地用背景音乐来助推——也真够少见的。

  或许“楚汉”的主创会辩解,《三国》的光芒四射得益于罗贯中天才的文本,所谓经典就是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可以在不同时代不断生长,后来者解读它只需大取大舍,大详大略,就能释放出新的能量。而“楚汉”的创作基础只有散落的历史碎片,语焉不详的人物记载,去填充去生发这巨大的空白,比翻拍名著更困难云云。这么说并不矫情,可是,你也不能欺负楚汉没生出个罗贯中,就由着性子把琼瑶剧、戏说剧、家庭剧的桥段改头换面硬往里塞。

  在人物的塑造上,《楚汉传奇》幸亏有陈道明才收到少得可怜的褒奖;但从始至终,它不是《刘邦传》,而是一部靠两个出身性格命运都悬殊对比的人物对抗来结构的历史剧,却偏偏只围绕陈道明一个人做文章,早已埋下败笔。客观说,刘邦这条线是远远高于整部《楚汉传奇》基准线的,这反而使全剧看起来,像一个人拎着扎眼的最新款大牌手袋,穿的戴的却都是乱搭一气的地摊货。项羽的塑造更是在“得陈道明就得收视”的误会中被牺牲掉了,一个千百年来中国人心目中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理想化人物,天真的稚气,恶的灿烂,还有众所周知的悲情、缠绵都附着在不同的人性剖面上,更有着反思价值观的当代意义。然而,在看《楚汉传奇》时,竟然感受不到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激情,没有爱,也没有恨。项羽成了符号,成了单细胞生物。生命的活力被扼杀了。

  读历史就是读人心,看历史剧看的是活在历史中的人。如果思想上没有营养,人心得不到滋养,我们为什么还要看?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