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子烨
“Yes,李安!”这是奥斯卡开奖当日微博上疯狂流传的一句话。在刚刚谢幕的奥斯卡典礼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配乐奖4个奖项。
是的,又是李安。这是他第三次站到奥斯卡的舞台上,心中默念着“不要漏掉感谢的名单”。
一部一步,李安早期的视角关乎父子关系和东西方碰撞。而终其一生,他一直都在讲述理智与情感的对抗,还有光明与黑暗的纠结。最终是光明胜利了,还是黑暗藏匿了?李安的故事永远“卧”虎“藏”龙,在一朵蔷薇下藏匿猛虎。
李安的故事绝对算得上是个成功的故事,时至今日甚至“演变”成了励志故事——“上帝就是不肯让你松一口气,除非你老僧入定。只要你活着一天,你就得学一天,就得挣扎一天。”这口“不能松下的气”就好像是化身为鱼的毗湿奴,一直在庇护着、指引着一生都在漂流的李安。在此,我们截取李安的几个片段,这些是作为导演的一波波突围,也是一个人不断锤炼人格的永恒漂流。
“他们挑战到我无话可说,于是方寸大乱”
李安的人生从《推手》开始。此前,他考大学两次落榜。读艺专被父亲当做“没办法的办法”。后来遵从父亲的意志去美国念书,虽然毕业作品在圈子内引起反响,却终归没有为他带来一纸合约。之后的6年已经被太多书写:主夫、蛰居、不得志、靠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李安回忆:“毕业后耗了6年,心碎无数。我若是有日本丈夫志节的话,早该切腹了。”
此后的故事快进来听就是——李安终于获得机会拍摄《推手》,一鸣惊人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等8个提名,此后一发不可收。后来的《喜宴》《饮食男女》与《推手》合并成为李安早期的“父亲三部曲”,不仅赚得票房,也为李安斩获了柏林金熊。
“我要让这部电影重重地击碎人心,他们得花上半个月才能痊愈!”这是刚拍摄完“父亲三部曲”的李安,看完《理智与情感》的剧本后,对监制林赛开的“空头支票”。当时李安踌躇满志正寻找拍西片的机会。虽然他当时更想拍《冰风暴》,但《理智与情感》是个更成熟的选择——大公司哥伦比亚投资、在英国拍摄、全明星阵容,更重要的是它介于好莱坞制作与艺术片之间。
女主角艾玛·汤普森是李安要过的第一关。艾玛是大明星,又是本片的编剧(耗时4年写成这个剧本),她的“权势”很容易成为导演的梦魇。而且本片的一众演员都是高素质,非牛津即剑桥,从小有着莎翁戏的童子功,个个问题一大堆,导演答不出来就非常尴尬。李安形容当时有一种“茶壶里煮汤圆——有货倒不出来”的苦。“他们挑战到我无话可说,当下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方寸大乱。就像大学联考数学时的感受,脑子一片空白。”
摄影组的意见也很多。所以在现场,演员提出意见、商量走位,李安搞定后再去和摄影商量。开拍第一天的第一场戏是凯特·温丝莱特面对母亲的一大段独白,大家都拿着耳机在隔壁房间侧耳倾听——一个东方导演怎么诠释英国国粹简·奥斯汀?好在第一天毛片送来,大家都说很漂亮,气氛才稍有缓解。
李安的东方情趣最初饱受质疑。李安有自己的审美趣味,比如在拍艾玛和休·格兰特书房道别时,他只拍了远景,结果遭到摄影师和演员的一致反对。摄影师干脆说:“该拍特写,这是规矩,我要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剪辑时李安坚持没用特写,片厂不干了,好在有位大佬力挺李安,争论就此打住。拍到一半时,李安终于在层层压力和质疑下找到感觉,也赢得了尊重。他说:“我第一次感觉到,可以把拍电影当成职业,也第一次感到可以面对父亲了。好像从小孩跳到成人阶段。”
《理智与情感》的反响非常好,一路获奖,全球票房两亿美元。李安也正式从亚洲跳到国际。杀青时,李安拿出1.2万美金在中国城摆了几十桌宴请所有工作人员,令人感动的是,当初“问题很多”“充满疑惑”的全体演员,在席间唱了一首自编歌词的“李安歌”。而当初貌似“最难搞”的艾玛,也和李安成为患难之交。
“这部绝对是1999年赔钱率最高的片子……”
《冰风暴》是李安的第二部英语片,也是让他从通俗喜剧跨入悲剧电影的尝试。不同于《理智与情感》,《冰风暴》是一部导演主导的电影,原著是李安自己挑的小说,“小孩在冰风暴里过电的情景触动了我的联想,尤其是结尾让我感动。这本书讲的也是我一直在电影中经营的主题之一 ——家。” 这部1994年出版的美国小说反映的是1973年的美国,文学性很强,但改编难度很大。
《冰风暴》与《理智与情感》正相反,后者是社会制约要你成为好人,但片中的主角都想越轨,追求自我。而《冰风暴》里则是社会开放,人被鼓励叛逆,但主角们又出于本性中的保守善良,重新思辨常轨。
改编前充分讨论,开拍前又做了3个月功课。《冰风暴》后期做了7个月,剪了18版。第一版出来后,在加州伯克莱大学附近的一家电影院试映,结果“绝对推荐”的仅有17%,和《理智与情感》 试映时87%的满意度判若天渊。公司的人安慰李安,“这比《钢琴课》的推荐率还高出几个百分点。”
后期制作很熬人,不少片商想中途退出。直到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亮相后,国际口碑很好,后面才开始顺利。可片厂却不看好,发行很少。《冰风暴》 的票房并不尽如人意,在美国票房只与《饮食男女》相当。“《冰风暴》对我很重要,虽然它也让我第一次尝到票房上的不热络。”
“票房和舆论”的双重沦陷之后,李安的下一部影片——表现南北独立战争的《与魔鬼共骑》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与魔鬼共骑》是一部艰难的影片,不仅有战争、屠城、纵火、爆破等大场面,而且题材也触及到美国梦。血洗劳伦斯城大屠杀,是美国历史上最残酷的事件,李安为之打上文化的烙印。于是他凑齐一群人,建造一座城,又亲手把这座城毁掉。可美国史诗对于一个华语导演来说终是一场对岸的大梦,电影拍出来以后,众口一词的评价是——看不懂。李安曾沮丧地说:“《与魔鬼共骑》对我一直是个谜团,至今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复杂,观众看不懂,连教授看完都很迷糊。”
试映后反响低迷,而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不断追加投资,预算从2400万美元追到3500万美元,片厂已经有了赔本的心理准备,这直接导致李安在后期要么妥协剪辑权,要么在发行上放弃。事后,李安念念不忘有几场“被迫”剪掉的戏:“早知道片子反正不卖,我会更坚持。”
《与魔鬼共骑》发行时,李安已经到大陆拍《卧虎藏龙》,逃避掉了很多直面惨痛的机会。后来制片人给他写过一封长信,历数发行这个片子的艰难。李安说:“我们后来一起喝酒,制片人对我说,《喜宴》是1993年全世界投资报酬率最高的片子,我不敢讲电影史,但这部绝对是1999年赔钱率最高的片子。你最好不要从这部电影里学到太多东西。”
《断背山》是父亲第一次开口鼓励李安去拍的片子,之前他一直不赞同儿子拍电影。当时已经被《绿巨人》折腾得身心俱疲的李安有意退休,听了父亲的话后他马上回美国询问《断背山》的版权,他不甘心放弃这个小说,因为“别的导演拍得一定不如我的好看,我不拍肯定会后悔。”《断背山》成了李安继12年前柏林影展获奖的《喜宴》之后,再度处理的同志题材,也是他在前往好莱坞拍片多年后,重回低成本独立制片的转折。
“钱就这么多,你到底要干什么?”
第一次让李安站到奥斯卡舞台上的电影是2000年的《卧虎藏龙》。从拍摄到奥斯卡结束,李安用了整整3年。他说:“当初想拍武侠片,也不过是一点心愿。拍片时很辛苦,有很多挣扎。3年来,我看到自己的心神正随着它的需求,一步步行走在这条江湖道上。我能做的,也只是拼命去做。”
“意境”和“武打”是李安需要左右平衡的挣扎。武侠片要打得好看,制作费就不能省。而经费有限时,关乎“意境”的文戏就要牺牲。于是武术指导袁和平总是问李安:“是要跑远路拍山水,还是要花时间打?钱就这么多,你到底要干什么?”
王度庐的小说《卧虎藏龙》心理层次诡异复杂,玉娇龙这一叛逆角色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很少见。李安喜欢“打得不离谱,有轻功也比较写实”。但当初除了李安没别人看好这个项目,书中李慕白和俞秀莲的戏不多,而主角玉娇龙身上的戾气太重。改编《卧虎藏龙》动用了国际班底,由老搭档詹姆斯、台湾的王慧玲、大陆名家阿城和李安轮番上阵,一稿一稿地修改。李安希望既要有中国的武侠世界,也要有西方可以接受到的普世价值。
选角更难,具有国际卖相又能挑大梁的华语面孔难寻。最初李慕白的角色找过李连杰[微博],最终因为李太太利智要生小孩不了了之。选章子怡[微博]更像是一场赌博,章子怡是半路进组,直到拍摄很久她才相信自己要演这个角色。李安在片场对章子怡比较冷淡,据说每场戏拍完李安都会和杨紫琼拥抱,却从没抱过章子怡,这让她很失落,后来被问到时,他说:“我正眼也不会去看她。非礼勿视,我保持距离,专心工作。”拍戏时章子怡每晚都给张艺谋打电话哭很长时间,觉得孤独。
“奥斯卡结束3个月后,才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
奥斯卡有奥斯卡的政治,为了把《卧虎藏龙》送到这个舞台,李安说自己全力以赴,开始了这场过五关斩六将、感觉遥遥无期的马拉松。从千禧年的戛纳影展开始,到7月亚洲宣传、8月泰勒莱影展,然后再到多伦多影展、纽约影展,又去美洲、欧洲各地宣传,中间再插上个金马奖,接着是一路年末影评人协会的肯定和大小影展……《卧虎藏龙》的造势和发行也是搭着奥斯卡路线走,李安带着团队从纽约两家、洛杉矶一家影院做起,到奥斯卡前一周已经放映到1860家影院,总之所有活动和心思都指向“小金人”。“这是一个草根性的、阶梯性的长期抗战,不只拍片时辛苦,为了推销这个片子我又花了一年的时间,真是鞠躬尽瘁。奥斯卡结束3个月后,我才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
这是13年前第一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李安。颁奖典礼当晚,虽然拿到了4项大奖,对李安来说却也非常遗憾。奥斯卡是何等势利、何等光鲜的名利场,各方角力,明争暗斗。哪个影片能分到多少张入场券、椅子的摆放、飞机的舱位、酒店的房间号等等,人人寸土必争,就连酒店游泳池边上的躺椅也各有专属。当年李安住在独门独院的别墅套间,多年前玛丽莲·梦露就是在此偷情被抓最终和阿瑟·米勒离婚。李安说:“奥斯卡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人生百态。我不是搞政治的人,能做到不卑不亢就是最理想的状态。”
那天晚上,《卧虎藏龙》团队很风光,他们拿到了40张入场券,是当年各代表团里最多的。周润发、杨紫琼上台颁奖,李玟[微博]演唱主题曲,马友友大提琴演奏,章子怡入场秀礼服,总之一派风光。当听到“最佳外语片”的获奖声时,李安有点出乎意料,此前李安团队的心理预期是导演奖。李安回忆:“那晚我们是先盛后衰,第一个奖最佳美术由叶锦添[微博]拿下,之后是鲍德熹拿摄影、谭盾[微博]拿音乐,当最佳外语片由朱丽叶·比诺什宣布时,大家也都高兴得跳起来。”拥抱、致辞、拿奖,李安本应拿着小金人去后台采访,可导播室打来电话说,“不要,他后面还有奖!”可公布最佳导演奖的一刻,李安落空了。大家纷纷回头安慰他,镜头照到李安,他在鼓掌,史蒂文·索德伯格那边则爆发出欢呼和尖叫。
李安感到失落,因为此前所有指标都直指这个似乎毋庸置疑的终点。“我是从拿下金球奖最佳导演后才觉得角逐奥斯卡最佳导演有点希望,之后英国的BAFTA颁给我,美国导演公会奖又是我拿。我的心逐渐笃定了些,所以奥斯卡是我唯一为‘最佳导演’准备感谢稿的一次,结果反而没拿……”
典礼结束后,李安被一通访问轰炸,然后又被接去参加加州7000多人的晚宴派对,派对结束后又是访问,期间还扯着脖子接了台湾的联访电话。“结束时几点都不知道,只觉得快要被搞死。”待一切喧哗接近尾声的时候,派对结束,狂欢散场,李安正要坐车回酒店,内地制片人刘二东过来说:“再见了,导演,这场经验很值得!”李安一时百感交集,两人抱头痛哭。他当时唯一的感觉是——这深不见底的3年,终于熬过来了。
(本文参考了张靓蓓编著的 《李安传——十年一觉电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