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早:《新编辑部》不谈人生无谓指南

2013年04月26日10:13  东方早报

  米粒儿

  加上一个“新”字用以标志《新编辑部故事》与《编辑部的故事》的不同,实在不足以说明这两部剧的差别——如果不算新剧中判若两人的戈玲(吕丽萍[微博]),和偶尔被提及的已经成为大明星的李东宝(葛优)的话。属于时尚杂志《WWW》的编辑部已经不谈人生,更无谓指南,更像一个忙碌的喜剧搜索引擎,竭力想把所有能够博您一笑的元素都网罗其中——从网上段子到歌舞杂耍,从朗诵腔到脸谱化表演再到夸张身段,戳中一个笑点算一个,下一个在哪?且容编辑部从头再编。

  有一集,讲《WWW》编辑部的实习娱乐编辑小米面临转正的考验,测试要进行整整一天。各种刁难扎堆而来,扫地、订外卖、泡咖啡、复印资料,最后是帮助王千源[微博]饰演的小气男将电瓶车的电瓶从一楼提到八楼,于是终获认可……戏到此处,你只能被迫承认不断重复不断强化不断挠痒也是一种幽默,此外,为了达到最终“笑”果,还夹杂着诸如花心男(黄海波[微博]饰演)对实习生露骨的觊觎,和小气男的各种表情夸张的小算盘,在与实习生离别之时,大伙还一起挥手唱起了离别曲。

  很多时候,少即是多,多则是因为少,怕露怯。二十多年过去了,李东宝不时闪过贼光的小眼睛、牛大姐的那副正义凛然似乎还在眼前,没有什么标志性的夸张动作被牢牢记住,他们自然得像我们身边的某一个熟人,于是我们便自然地记下了整个的人物。在《编辑部的故事》之后,中国电视剧曾经迎来过一个喜剧的春天,百多集的《我爱我家》引进国外的情景喜剧的套路,在“人间指南”之后,又给中国的每一个家庭提供了无数笑声,笑他们,也笑我们自己。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英达在鼓捣情景喜剧,但随着原版的经典美剧的传播,似乎中国电视喜剧片的黄金期一去不复返。直到很多年以后,一部叫做《武林外传》的电视剧再次大火,念着“子曰”的吕秀才和打着排山倒海拳的郭芙蓉重新燃起全民看喜剧的热潮,但另一方面,或许也折射出写发生在当下的喜剧故事之难。

  翻开该剧导演郑晓龙[微博]的履历,不难相信他力图创新的原意。实际上,这个在拍完《渴望》之后策划《编辑部的故事》,拍完《编辑部的故事》鼓捣《北京人在纽约》,拍出过《金婚》又转战《甄嬛传》的金牌导演,并非没有动过照着原版人间指南的老路走下去的念头。问题是,当年在总策划郑晓龙振臂一呼之下聚集到一个房间里天南海北地神聊出27个主题的那帮人如今也都成了江湖上的名宿,王朔不愿再写,葛优不可能再演,而那个处于改革开放时期,马列主义老太太和顽主共存的时代也已然不再。于是,不屑于完全照搬美剧套路的《爱情公寓》的郑晓龙想到了《武林外传》,既然《武林外传》的无厘头能够打动观众,那么将这种形式嫁接到编辑部,甚至将形式做得更加花哨、极端或许也将通往成功。然而,《武林外传》中的同福客栈毕竟是一个彻底的桃花源,而《新编辑部故事》的编辑部则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世界,两者内核相差甚远,形式上也无法互相穿越。就像莫里哀曾经说的:“你描画英雄,可以随心所欲。他们是虚构出来的形象,不问逼真不逼真;想象往往追求奇异,抛开真实不管,你只要由着想象海阔天空,自由飞翔,也就成了。可是描画人的时候,就必须照自己描画。大家要求形象逼真;要是认不出是本世纪的人来,你就白干啦。”而这活儿,还真不是随便找一个人就能干好的。

  或许问题还出在这个名字上,《编辑部的故事》和“人间指南杂志社”曾经在嬉笑怒骂之外顺带道出了我们生活中太多的变化、困惑和茫然,二十年过去,话题更新,困惑仍然在,当发现《新编辑部故事》只能提供各色夸张段子的时候,便容易心生不满:为什么原本想要的是会心一笑,却成了咯吱一乐?结果无非是断然转台,或者陷入更深的怀旧中……

(责编: sunny)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