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荧屏走红真人秀 需回归节目本质

2013年05月31日13:19  新闻晚报

  评委斗艳、导师翻脸、“回炉”选手、奇葩组员、主持口误……最近在电视荧屏上走红的真人秀的“花边小料”实在是不少。不过看似关注度颇高,但回归到节目的本质,他们离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版主 舒晓程

  硬件设施

  ——“虽然今年的中国电视荧屏真人秀层出不穷,看似繁花似锦,其实缺乏原创力,缺乏以治学之严谨做电视,真人秀这个‘人’字,中国电视还得好好学着怎么写。 ”

  韩垒

  人们总说,现在的中国,硬件条件是好了,只是软件服务要跟上。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电视真人秀吗?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对于一个电视真人秀来说,什么是硬件吧。高清摄录设备,播出平台,资金,舞美设计,这些都算是硬件的一部分,但既然叫真人秀,恐怕所谓的人,也就成了硬件里的一部分了。因此,电视真人秀不能像其他绝大多数Made inChina的商品一样,单单靠着一些机器设备的更新,加上低廉的人力成本,就轻轻松松地行销海外。电视真人秀作为商品要想畅销,恐怕和发挥人的智慧与能动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真人秀中的“人”指的是哪些?对于电视节目拥有深刻观察力的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认为,一切进入场内的人的元素都可以被看作是真人秀的一员。舞台上的选手和导师,侧幕的主持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甚至是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媒体记者以及所有在电视机前和用新媒体与之互动的观众,都是真人秀中的“人”,只有这些人的力量都得到充分地发挥和运用,电视真人秀的气场才会发挥到极致。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电视荧屏上的真人秀节目是强是弱恐怕就一目了然了。选手资源奇缺,表明中国民间的生命力与活力依旧不足;导师不懂得恪守本分却以喧宾夺主为荣,老师尚没搞清楚怎么回事怎么还能要求学生?主持人基本功有待增强,否则怎么会像朱丹一样将旧东家的短信互动号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导演思路有限,依赖宝典为生缺乏创新精神;媒体记者拍拍垃圾,不深入问题的核心,大多在花絮和绯闻之间缠绕;至于终端的观众,也还没有练就火眼金睛,很容易被错误的引导带跑了道。

  虽然今年的中国电视荧屏真人秀层出不穷,看似繁花似锦,其实缺乏原创力,缺乏以治学之严谨做电视,真人秀这个“人”字,中国电视还得好好学着怎么写。

  荧屏宫心计

  ——“保持住最好的节目状态,才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这比潦草地蜂拥而上,要靠谱得多。 ”

  曾索狄

  我家外婆是《中国好声音》的忠粉,尤其钟爱平安。第一季播完快一年了,她还每天在IPAD上回顾当初比赛的视频,遇着电视上有平安露脸,也是从不落下。今年开播不少新的真人秀节目,无论是成名歌手,还是草根素人,她大都不感兴趣,说成名歌手再出山多少有点做作,不如直接看他们的演唱会视频,某些草根素人的评委看着就不太靠谱,没有刘欢那样这样的压得住阵。好不容易我最近推荐新开的 《中国梦之声》,多亏她对韩红也算得上忠粉一枚,才多少有了兴趣,又一本正经地开始追。

  说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对于一档好的真人秀节目,观众的忠诚度可以高成什么样。他们对节目的热爱,发自内心,始终坚信其品牌,并愿意为之口口相传。对于一档真人秀节目而言,这或许是比当下收视率爆棚更大的成功,未来收视率的走势表,已经可以清晰预测。

  当然,我也承认,观众很容易被路边的野花吸引而去,也鲜有观众能对一档节目从一而终,从第一季爱到第十季,一集也不落下——即便是我外婆这样的忠粉,对 《好声音》中的不少摇滚范儿也是敬而远之。又比如我爱煞美国的 《地狱厨房》、 《学徒》等等真人秀,却也只是有空想起来瞅一眼,毕竟节目模式相同,多看几回,便难有穷追不舍的热情。

  但无法培养起观众忠诚度的节目,即便是暂时吸引走一些目光,又有何用?就像我曾为陈奕迅、罗大佑之类的组合心心念念地守着芒果台,然后终于忍无可忍关了电视机。说起来,这电视节目和观众的关系,就好比过去后宫里嫔妃们与帝王的关系。嫔妃们当然可以耍心计,博眼球,但归根到底,以色事人是最基础的原则。保持住最好的节目状态,才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这比潦草地蜂拥而上,要靠谱得多。

  本末倒置

  ——“在被利益、话题冲昏头脑的时候,能否恳请各家制作方不要再本末倒置下去,搞清楚真人秀的本质再做事,以免在多年后,留在观众印象里的只有《最强音》的章子怡、《梦之声》的黄晓明……”

  舒晓程

  综艺节目最近上评论版的频率实在是有点高,谁让这年头综艺咖都这么火呢?再加上几档同期抢擂的真人秀更是笑傲风头,老百姓想不关心都难。

  现在的真人秀节目可以拿来分析和吐槽的点实在是不少,但仔细想来,花边新闻多了,实质的、本质的东西却不见踪影。与之前《中国好声音》大家热议选手不同,近期的几档真人秀节目似乎有点本末倒置:无论是《梦之声》还是《最强音》,节目开播以来能被人记住并一炮而红的选手,到底在哪里?

  从《超女》,到《快男》、《快女》、《好男儿》、《型秀》,再到《好声音》、《我是歌手》,能够被人记住的选秀类和真人秀节目,无一例外都是定位明确并且把“本职工作”当成头等大事的,再漂亮的舞台、再大咖的评委,都是为了选手而存在,即便当年红了柯以敏、包小柏几个毒舌评审,但他们的风头哪里盖得过李宇春、曾轶可、张杰云云,想想当时的节目的精彩激烈程度和观众们的疯狂程度,真是如今任何节目都遥不可及的。

  至今还记得节目组当年给“快男”“快女”专门建了集体宿舍,平日的起居、练习、互动靠几个摄像头尽收眼底,用“纪实”的包装记录选手的生活,再用华丽的舞台和专业的教学给选手提供最好的平台,这才是“有血有肉”并且有“业界良心”的真人秀吧。不像现在,注意力早就转移到十万八千里以外,真人秀?草根秀?还是评委斗嘴秀?真是傻傻分不清楚。打着真人秀的招牌,却不愿意把太多的精力用在挖掘好选手,甚至有些就靠一些“回炉”的比赛专业户来凑数,就这样还不忘抱怨“选手荒”,这才真是令人汗颜吧。即便像《好声音》那样一下红了一票人,但选手也要面对与导师“平分秋色”的压力,更不要说现在完全被导师抢去了风头了。

  在被利益、话题冲昏头脑的时候,能否恳请各家制作方不要再本末倒置下去,搞清楚真人秀的本质再做事,以免在多年后,留在观众印象里的只有《最强音》的章子怡、《梦之声》的黄晓明……

  店多未必拢市

  ——“引进模式不是万能,话题炒作更不是长久之计。面对已经被‘惯坏’的中国观众,制作者们如若只会一味在同质化节目上跟风烧钱,那几乎注定了迎接他们的只能是‘无言的结局’。 ”

  轩召强

  作为电视条线的记者,对荧屏上真人秀节目的井喷式爆发,实际上打心眼里是充满纠结的——料多好下锅当然是好事,但最担心的是,中国电视人最爱犯“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老毛病,“泥沙俱下”的后果,只能是败了观众的胃口,毁了真人秀的口碑——总局不开心,客户没兴趣,来年荧屏上,不减产才怪。

  可怕的是,最热闹的暑期档还没到,老毛病就已经开始露出苗头。“最强音”就不用说了,开播第一期就狠狠打了自己一巴掌,估计到现在还没缓过神来;“我为歌狂”也没好到哪儿去,如果说没播出前炒作自己是“山寨版《我是歌手》”还有人信,那么眼下估计只有少数死忠粉还在苦苦支撑吧?反正我是一听到田震大姐“讲鬼故事”,就立马有换台的冲动;《梦之声》首播口碑收视如虹,庆幸终于等来第二个“好声音”,但看过第二期才发现,评委们抢风头抢得简直让人有些腻歪,这种节目,选手不才是主角么?

  对于今年真人秀节目扎堆,有人曾说这是“店多拢市”,吸引更多的关注,可以把市场蛋糕做得更大、更漂亮。从商业理论来讲,这一策略的确有其道理,并在事实上也确实做到了收视、效益双丰收。

  但可惜的是,电视人在得意于一档又一档的大手笔制作时,却恰恰忽视或者轻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店多拢市”中的差异化竞争原则——瞧瞧吧,满眼里的《中国XXX》,不是扎堆玩唱歌、跳舞,就是贴身肉搏玩跳水,相似的赛制、相似的舞台,无非是换几张明星面孔,换个冠名商而已。像去年“好声音”模式的一枝独秀,如今也早已成昨日黄花,很难激起观众的兴趣了。

  引进模式不是万能,话题炒作更不是长久之计。面对已经被“惯坏”的中国观众,制作者们如若只会一味在同质化节目上跟风烧钱,那几乎注定了迎接他们的只能是“无言的结局”。多花点心思拼创意,打个性,这恐怕才是衣食父母们所真正乐见的。

(责编: 羊小米)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