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火花像蝴蝶》:江一燕民国装最文艺

2013年07月01日15:42  信息时报

  慢三

  虽然我不明白《像火花像蝴蝶》这个名字究竟是个什么意思,但通过观剧,我大概知道这是一部带有些许文艺气质的电视剧。除了老套的旧上海黑帮、百乐门歌女以及中共地下党,我们还可以通过台词的设计和演员的装束看出一点“文艺腔”——这是一种近似舞台剧的风格表现。

  其实电视剧有文艺腔并不奇怪,只是让我意外的是,这种腔调出现在了于正[微博]监制的作品中。大家都知道,于正是个非常商业的影视制作人,他编剧或者制作的电视剧风格通常偏通俗化,而且紧跟“流行”,因此像“文艺”这样的东西出现在他身上的确让人惊讶。

  不过除此之外,整个剧情的设置还是很“于正”的:一个女孩遭遇父母被害,身怀血海深仇来到上海,又是歌女,又是黑帮,还有大量的打斗戏,爱情戏,地下党潜伏,总而言之是那种会出现在《古今传奇》一类杂志上的滥故事。之所以说滥,是因为这几年这类的故事在电视上被演绎得实在太多太多了,多得大家已经懒得去揣摩其中的新意,而只是被动地接受消遣一下,忽略其作为影视艺术的价值。老实说,这挺可怕的。

  有位非常“厉害”(意思是赚了很多钱)的出版商曾有名言:读者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们的工作不是生产优秀的作品,而是通过营销手段强制灌输告诉他们喜欢什么,然后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

  这条“成功学定律”目前似乎也正适应于影视圈,所以我们看到了后宫剧和民国剧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重复复制,然后拿出来卖钱。他们会说,这有什么不可以呢,反正观众也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而电视台采购部又愿意买单,自己又能赚钱,这不是一箭三雕的好事吗?

  的确,这是好事,但在我看来,这仍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表现。大家为了眼前的这么一点利益,不断地生产快餐文化食品填充大众的胃口,一旦胃口被搞坏了,甚至沦落到胃出血的地步,那么观众最终会对这些东西形成生理上的反感和抵触,市场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损害的不仅是某一两个人的利益,而是整个体系的崩塌。当然,很多人觉得捞一笔走人也挺好的。

  话题扯得有点远。单说这部剧,唯一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是江一燕[微博]的民国学生装。可以说,正是她这身装扮才让所谓的文艺腔得到了展现。说到这里,我想于正老师倒应该感谢一下自己的眼睛,算是挑对了演员,要是换作其他一些不着调的女演员,十个胡军[微博]也救不了这部戏。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