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简繁字引口舌之争值得商榷

2013年07月19日11:38  北京青年报

  一贯毒舌犀利的香港演员黄秋生[微博]近日一篇微博再惹争论,他说:“在中国大陆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唉,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身为有一半外国血统的混血,黄秋生维护华夏文明的拳拳之心着实令人感动,但他认为所谓正体字即繁体字在大陆的没落就代表着文明的衰败,这观点却值得商榷。

  华夏文明传承至今,虽然历经发展变迁,已是包罗万象,不过归纳起来的话,其精髓大义尽在儒道两家,这两家的教理对中国人的影响至为深远。对礼义教化最为推崇的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认为遵守礼义的目的就是要人恭良俭让,和谐共处。老子也劝人们注重自身修养,莫做无谓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而一些如黄秋生等公众人物,动辄在网上攻击异己,挑起争端,乃至恶言相向,其实先已背离了华夏文明的忠恕仁爱和淡泊清净之道。

  其次,文明与文字的关系也并没有那么息息相关。子曰:“辞,达而已矣。”在孔子看来,文章词句的作用只在传情达意,对于真正的学问而言,它只是表象,重点在于心地与作为,身教远重于言教,因此君子当“讷于言而敏于行”。若孔夫子重生于今日,想必会为人们争名逐利、亲不慈子不孝的现象痛心疾首,却未必会对“酱紫”、“为毛”等时尚用语大加挞伐,说不定还会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以求“苟日新,日日新”呢。

  老子更在《道德经》中屡屡强调“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因为他深知任何话语只要一说出口,就已经或多或少地偏离了心中想要表达的本意,更何况诉诸文字,便是又转了一道手。所以真正的交流和领悟还是要从行动中来,有了切实的经历,再加上自己的细细体会,才能明白相关的道理,光听人说或是死抱书本都是没用的。

  由此观之,网友们针对黄秋生的言论而掀起的简繁字孰优孰劣、谁更能代表正统华夏文明的大辩论就显得有点反应过激了。古老文明面临巨大冲击,原因错综复杂,和采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实在没多大关系。就好比打印一篇文章,用仿宋还是黑体,关乎的不过是视觉效果美观与否,却丝毫无碍主旨的传播。文/本报记者 崔巍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