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小时代》的幼稚应该受到尊重

2013年07月22日12:08  大众网-齐鲁晚报

  本报记者 倪自放

  最近关于郭敬明[微博]、《小时代》“过于物质化”的评论很多,在很多人评价电影的故事浮夸、虚假的时候,我感觉那还算正常的电影评论。当有人公开说,不能无条件纵容物质化的《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时,我隐隐感觉到,这样的“影评”,正在偏离正常的文艺批评的轨道。

  《致青春》与》《小时代》同被划为青春片,同样是高票房的影片,但《致青春》至多被揶揄“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小时代》却被认为“过于物质化”。这和这两部电影观众群的话语权有关系。《致青春》的粉丝以70后80初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对当前的社会有较多的话语权。而《小时代》以95后为主的电影观众群,社会话语权较弱。批评《小时代》物质化的,恰恰是那些95后的父辈。这就很好理解,一帮40多岁的大叔大妈关于物质化的抱怨,和他们在家里批评他们上初中的孩子的口气何其相似。是的,《小时代》就像95后一样幼稚,但这些95后观众的父辈,他们30年前是否就不幼稚呢?他们叛逆地坚持了自己的幼稚,他们现在走歪了吗?

  有关《小时代》的纷争,也将中国电影观众的分众层次展示得淋漓尽致。首先看《小时代》的物质化。电影中主人公不讳言金钱,穿名牌走秀,某个男主人公住在市中心的大玻璃房子里,这些都被认为是该片炫耀物质化,当然还有导演郭敬明不讳言物质,被指太张狂。这些指责电影物质化的论点,其实是脱离电影在谈电影,电影本身是在找一个梦,郭敬明关于超炫青春的展示,对于年轻观众而言,何尝不是一个梦,就电影圆梦的功能而言,《小时代》无可指责。

  《小时代》关于物质的反映,只是对当今物质社会的某种折射,很多地方甚至是真实的直射,时代已经至此,讳言便是杞人忧天。作为文艺创作,《小时代》是郭敬明的个体行为,但他从未忘记要为大的人群创作,问当今电影,最大的观众群是谁?来自影院观众群的调查显示,是90后、95后,那些坐而论道的不经常走进影院的人,对于电影而言显然不是“大的人群”。

  在有声音公开称不可纵容《小时代》之后,曾经揶揄过《小时代》的影评人周黎明[微博]站出来说了一句公道话,他说:“中国的电影评论最需要的是独立精神,被政治或商业挟持都是可耻的。”

  我的理解,所谓的被商业挟持,大概是唯票房论,以电影票房的高低判定艺术质量,这是不合理的。《小时代》的高票房,无法掩饰电影故事的一般化,电影情境的梦幻化、虚假化。但《小时代》只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对于一部商业电影而言,它的艺术质量是合格的,高艺术质量的商业片有没有?有,但非常少,跟商业片谈高艺术质量,就像跟艺术片谈高票房一样,都是不尊重产业事实的,也是不专业的。

  所谓的政治挟持,就是脱离电影本身说电影不行。任何一部电影当然都是可以批评的,但在批评《小时代》的阵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你问一个“非常鄙视《小时代》”的人,你看过这部电影吗?他说,没有啊,那你一定看过小说原著,他说,也没有。那你为什么认为这部电影不好?他说,哈,郭敬明能好到哪里去?他经常炫富啊,公开说物质化好,仅仅“物质化”一条就能批死他。

  《小时代》能被批死吗?不知道,但不独立的电影评论,都是不理性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也是不应该被尊重的评论。

 

(责编: 小万)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