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絮
套用一句很俗的话,德国迷你剧《我们的父辈》是今年以来我看过最好的战争片,没有之一。从《铁皮鼓》(1978)、《斯大林格勒战役》(1993)到《帝国的毁灭》(2004),可以看出德国人一直在用电影检讨过去,这背后透露出他们对二战历史的心态日趋成熟,对那段历史的艺术文化表现方面有更多的自由。
二战的反思类型片中,美国人已经拍得很极致了,没想到德国人一出手便惊天地泣鬼神,拍出了德国人痛苦的自省,没有虚饰和隐瞒。男主角威廉以自述的方式重新回到二战年代,故事发生在1941-1945年间,战争爆发后,5个好友的命运发生变化,当战争结束,有的人死了,剩下来在废墟上相见的人已千疮百孔。5个人分开前拍的照片在子弹中静静躺着,像是一种无言的控诉。
作为一种类型片,战争片的精神力量是,美好被破坏了,我们需要付出一切代价来重获这种美好。一旦你发现这种美好不值得时,反思就开始了。价值观的混乱造成反战片兴起,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1987)在反战片最具盛名,他选择的视角新颖独特,深入细致地刻画战争对人内心的扭曲。
《我们的父辈》的视角也在于此,在反省的深度和广度上呈现出可贵的精准。此外,细节处逼真生动,人物刻画立体,在时代洪流中展示了人的渺小和无力感。除了部分段落采用真实历史的纪录片素材之外,在写实风格的镜头下,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冷冽如刀,悲壮到极致,恰似绝望的荒凉。印象最深的是在极度安静中突如其来的枪响,你不知道死亡何时发生,冷艳又简约的惊惧。
代表导演对战争态度的典型人物是威廉的弟弟弗里德,他一开始对战争的评价是,“战争会暴露出我们最坏的一面”。他喜欢读书,沉默寡言,被迫上战场后,在哥哥威廉的冲锋小队中消极作为。在战争这座“巨大的屠宰场”里,他变得越来越麻木,他建议让苏联的农民去趟雷;给水井下陷阱的农民被枪决,他给没有准头的新兵的执行对象补射,跑出谷仓的波兰小孩被他的子弹打中。到后来,他不拿自己当做一个有情感的生命体,而是一部战争机器上的零部件。
本片可以给我们目前国内的抗战剧提供一种借鉴。我们有很多意识形态强烈的战争片,直到姜文的《鬼子来了》(2000),试图通过战争反思国民劣根性。但此后难见反思性的战争片,如今更多在“消费”战争题材。战争对心理层面的影响,中国导演很少去碰触,在这一点上德国人的勇气更值得赞美。